当前位置:

不接受简历“空窗期”?求职者的“停一停”不应成绊脚石

来源:红网 作者:申瑞姝 编辑:刘昱 2024-01-14 17:36:13
时刻新闻
—分享—

2213e584-af09-469f-ae1f-1f5c4bd60a53.png

□申瑞姝(防灾科技学院)

“您的简历很优秀,但为什么从上份工作到现在有将近一年时间的空窗?”裸辞休息三个月,因产生“空窗期”求职被频频拒绝后,越来越长的职场空白竟成了简历的“污点”。据陕西工人报报道,近期,简历“空窗期”导致求职者被拒的话题,持续吸引舆论视线,相关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民关注“空窗期”困境折射出的就业难题。

如今,“空窗期话语”“空窗期简历该怎么写”“空窗期太长?3招让简历起死回生”等相关词条在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看到,在求职过程中,因“空窗期”而被拒的求职者比比皆是,“空窗期”已逐渐成为求职者踏入职位的新门槛。对此,不少求职者感到焦虑并希望能够寻求应对策略,如何巧妙地处理“空窗期”,成为了许多求职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不少在职职员也因害怕自己出现“空窗期”,而只敢困缩在当下自己不喜欢和不擅长的岗位,而不敢去追寻适合自己和自己最满意的职位,或者在多重压力下也不敢停一停给自己自我调整的时间。

此外,简历“空窗期”困扰并不鲜见,反而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社会阶层与群体之间:考公考研失利回归社会的大学生,从家庭环境中重返工作岗位的女性,工作已久被辞后休整一段时间重新回归工作的人,创业失败再重返职场的人……从用人单位视角来看,拥有“空窗期”对于考公考研的,担心其能力不够;对于婚育女性,担心其之后偏重家庭;对于中年求职的,担心其精力不行;对于休息调整的,又担心其吃不了苦……我们也可以看到,“空窗期”似乎只是一些被“规则”限制住的公司拒绝打破规则的“幌子”。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直在职场道路上顺利前行、严格遵守“社会时钟”规则的人才是“守规矩”的人,这类人更好管教,也显得不那么“易生事”;而对于那些存在“空窗期”的人们,即使已经调整好状态,也会因他们打破过规则而使用人单位存在很大顾虑,而去不公平地对待他们。

对于招聘者来说,过于谨慎地对待存在“空窗期”的求职者可以理解。招聘者往往希望找到那些能够长期稳定工作,并且能够迅速融入团队,适应公司文化的人。而求职者的工作“空窗期”,可能意味着其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从事相关工作,没有积累新的经验和技能,这可能会让招聘者对求职者的能力和稳定性产生疑虑。此外,招聘者也需要考虑企业的运营成本。如果一个求职者在“空窗期”过后,频繁地更换工作或者行业,那么企业可能需要为这些不确定性付出额外的成本,比如培训费用或者适应新环境的时间成本。

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简历中的“空窗期”并不代表求职者没有能力或资格,我们也需要理解求职者“空窗期”背后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找到工作,或者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比如个人原因的暂时离职,学习深造,甚至是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等。在评估求职者的“空窗期”时,招聘者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简单地以时间长短来做出判断,“空窗期”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价值或失去了就业的机会。相反,他们可能具备者其他优秀的特质和潜力,只是需要给予其一些其额外的关注和机会。

对此,在面对简历“空窗期”的情况下,招聘者应该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求职者的技能、潜能、经验、适应能力、职业目标等,以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简历上的工作经历。此外,我们需要认识到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能力和价值,以促进更加公平和有效的就业市场。

总之,“空窗期”不该是求职者简历的“污点”,我们应该更加合理地看待这一现象,并对存在“空窗期”的求职者们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别让“空窗期”成为求职道路的绊脚石,而应该让每一个求职者在停一停之后,能够更好地往前行进。

来源:红网

作者:申瑞姝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5/58/134424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