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新闻不再像新闻,反思又该从何而起?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 编辑:张瑜 2024-02-22 19:31:01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png

□陈奇 (井冈山大学)

近日,网红博主“Thurman猫一杯”发布了一段视频,称她在巴黎街头,一个法国人递给她两本寒假作业,称是在厕所捡到的,请她帮忙还给主人。然而这样一段娱乐化的日常叙事,却将“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等话题推上热搜,甚至引来“冒牌”的秦朗舅舅等人在评论区认亲。

19日晚,原创博主“Thurman猫一杯”再发视频称,“寒假作业”事件迎来大结局,称已联系上孩子妈妈。因无学生及家人作证且未透露学校名,“摆拍”“蹭流量”等质疑声仍在。就是这样一则无足轻重的事件,却被冠以新闻的名号在网络上传播,占据着本不该属于它的报道资源,由此也引发了“这算什么新闻”的反思。

类似的“伪新闻”并不少见,很多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这类新闻通常不具备较大的社会价值,纯粹是对大众趣味的无底线迎合。具体而言,如今一些媒体发布的内容过于接地气,甚至把普通人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新闻来发,以至于有网友调侃到:“实在没什么好播的就播天气预报,这么大的事情联合国知道吗?”每当看到此类评论时,作为一名新闻学子,也会扪心自问,新闻何以不再像新闻?

不少人将这归咎于媒体行业,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诚然,媒体负有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的义务,理应成为“第一责任人”。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并非媒体单向度地向公众传递信息,而是公众和媒体相互影响,共同催生出新闻事件。换言之,很多新闻事先经过了公众的首轮筛选,在公众之间有一定热度后,才会有媒体后续的报道,即公众对媒体议程产生了影响,媒体再反过来回应和影响公众。倘若把新闻比作是一道菜,那么公众便是准备食材的角色,而媒体则扮演着厨师的角色,二者同等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做菜器具——平台算法。随着新闻门户网站的落寞,众多新闻媒体转战各大主流平台,在平台隐蔽性极强的推荐算法裹挟下,媒体在选择内容时需要迎合算法,方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而平台推荐算法的形成来自于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即用户爱看什么算法就推送什么,所谓的新闻热点也往往是公众关注点的集合。很多时候,尽管媒体报道的新闻非常多样,在平台算法的个性化推送下,呈现在个体面前的内容,也可能是不像新闻的新闻。在此背景下,简单地将“伪新闻”盛行归咎于媒体显然有失偏颇。

当新闻不再像新闻,反思应该从每一个人而起。当公众不再沉浸于娱乐化的叙事,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而是提高新闻认知标准,专注于高质量的内容,“伪新闻”自然会失去生存空间。作为媒体也应该提高新闻内容筛选标准,发挥好把关人和引导者的作用。平台也需完善算法审核和推送机制,不能把数据作为唯一导向。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真正的新闻成为社会的灯塔。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6/66/135529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