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 (井冈山大学)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不仅国人翘首以盼,许多海外人士也乐在其中。很多人注意到,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对此,不少人直呼这个翻译可以有,早就该这样为中国龙正名了,与此同时,也有人表示,倒也不必如此咬文嚼字。
从dragon到loong,中国龙的翻译转变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dragon作为西方神话中的生物,与中国龙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外形上,西方龙类似于长着蝙蝠肉翼的蜥蜴,而中国龙常为马首蛇身,集各类动物特征于一身。在文化寓意上,西方龙是海洋文明的产物,兴风作浪、喷火食人,大多被视作邪恶的象征,甚至衍生出“脾气暴躁的人”的引申义,而中国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承载着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
回归当今的社会背景来看,中国龙的翻译转变有其现实需求所在。或许有人好奇,十二生肖中为何只有龙能够有这样的待遇?稍作留心就能发现,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并且这些动物在中外的区别并不显著,完全不会产生翻译中的语义差别,而唯独龙不仅存在中外的语义差别,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对一些不甚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而言,Chinese dragon究竟是被领会成中国吉祥龙,还是中国恶龙呢?如此看来,为中国龙正名是有必要的。
再审视中国龙翻译转变事件的本身,这是一次翻译修补,而不是翻译创新。在龙之前,早有茶、功夫、丝绸等一系列“中式翻译”先例,这些蕴含着中国独特传统文化的词语,外国并没有现成的合适翻译,所以对中国事物进行“中式翻译”本就无可厚非,而中国龙自然也有这个权利。此外,如此修补也不是为了贬低外文词,因为外国龙本身就是贬义词,何需再郑重其事地贬低一番呢?并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内学者指出龙和dragon不宜互译,如今及时进行修补也在情理之中。
既然一切都顺理成章,那么loong又是如何成功上位的呢?一方面,如果直接翻译成long的话,外国的long已经先入为主作为长的意思,再强插一脚的话容易引起歧义,并且二者在发音上其实是存在中外差别的。那便索性再加一个o吧,不仅发音上对味了,就连loong的外形也看上去更像一条盘坐的龙,oo好似龙的两只眼睛,而g则像是龙的尾巴,如此“声形并茂”的中国龙,也难怪会引来人们的一片叫好。
龙的翻译看似是在咬文嚼字,但倘若深究下去,就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翻译问题,更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削足适履,想要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是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一些国际化的改造。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