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椒”响曲④丨春起洛阳城,来“豫”见古都十二时辰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一昂 编辑:钟星月 2024-02-09 10:31:27
时刻新闻
—分享—

bd437b3865e2669905fcd688a4b4680.jpg

【编者按】在新春里,在大地上。以青年视角,观察今日中国,红网“青椒计划”特别推出 2024“新春‘椒’响曲”龙年专辑。古都洛阳的十二时辰,会与新春佳节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天,让我们跟随吉林大学刘一昂同学的脚步,在洛阳城里“豫”见幸福中国年。

□刘一昂(吉林大学)

春节,这一特别的节日,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美好记忆。可你知道,春节的重要发祥地是何处吗?

追溯至夏代,在《华胥历》和《伏羲历》的基础上,《夏小正》形成,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夏历”。在夏历中,以正月为岁首,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现在的“春节”。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夏历是在洛阳完成的,也就是说,早在遥远的古代,春节就已经在洛阳形成。

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位居天下之中,立于河洛之间,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数不清的先人在这里金戈铁马、挥斥方遒。

跨越千年,每逢春起洛阳,便是一派人声鼎沸,灯火辉煌,笙歌满路。年味里的洛阳十二时辰,就藏在每一处城垣与街道间,提醒着后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个值得铭记的历史芳华。

寅时到卯时的洛阳,晨光划破沉寂的黑暗,静静等待着新一天的开始。

旭日东升时,漫步在洛水之滨,一缕晨光从高楼间散出,河对岸的高楼就倒映在这一河碧水中。在冬日的丝丝凉风里,想象着这座千年古城往昔的影子,感知十三朝古都的苍凉与悲怆,武则天、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元稹……一个个声名显赫的古人,也曾像我们一样驻足于洛水畔,水中的倒影同样见证过他们的锦瑟年华。

看着脚下烟波浩淼的水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诗句涌上心头。千年前,途经洛水的曹子建,用一篇《洛神赋》,给洛阳点缀了独属于自己的浪漫。“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我抬头望去,远眺洛水尽头,却始终寻不到洛神的身影。

图片1.png

洛水倒映着两岸的高楼。

辰时到巳时的洛阳,四处洋溢着满满的活力,张开怀抱迎接四方来宾。

新春佳节,伊水之上的龙门桥摩肩接踵,人们来到伊河畔,在两岸密密麻麻的窟龛下,和古人产生某种共鸣,感受这部石刻的历史长卷。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年过半百的老人,有正值芳华的青年,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正是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才使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选择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欢度佳节。

在龙门西山的最高处,是高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唐上元二年以来,她便安静地坐落在伊水畔,那雍容大度的微笑,穿越千年,向我们展示着属于盛唐时代的那份自信与安详。来到山下的香山寺,一代文豪白居易长眠于此,站在香山居士的墓碑前,想起了“元白之交”的佳话,感受到白居易和元稹那生死相托的真挚友谊,一条伊水河,留下了绵延千年的思念。

图片2.png

卢舍那大佛静静守护一方平安。

午时到未时的洛阳,迎来了片刻的休闲,人们在忙碌中多了几分放松。

正午已到,怎能不尝一尝洛阳的特色美食?说到春节美食,就不得不提到洛阳水席,它不仅是宫廷饮食文化的烙印,更是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一起被誉为“洛阳三绝”。一道牡丹燕菜,便窥见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这道菜用生活中常见的萝卜为材,再经过厨师的妙手烹制,便脱胎换骨,如花朵绽放,令人拍手称绝。

《吕氏春秋·本味篇》有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外地人可能觉得“水席”有些另类,可它却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无论婚丧嫁娶还是朋友聚会,都会出现它的身影。唐代时,“洛阳水席”仅作为宫廷国宴之用,宋代以后逐步传入民间。在这里,和朋友坐定桌前,在汤汤水水间谈笑风生,别有另一番风情。

图片3.png

独具特色的洛阳水席。

申时到酉时的洛阳,行人的脚步逐渐放慢,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愈发浓郁。

黄昏时,走在洛阳老城的大街上,就仿佛走进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丽景门前的小巷里,处处张灯结彩,洋溢着新春的欢乐氛围。来来往往的人们,有的身着现代服饰,有的则化身古装佳人,人们在古城中触摸历史的从容与安详,呼吸着古城中弥散的宁静与古朴。

沿街的店铺已然上新,有卖牡丹花饼的,有卖糖人的,还有卖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和还价声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这幅平淡的生活图景。在一处卖春联的摊子前,身穿唐装的老人手握毛笔,桌上铺着大红色的薄纸,在手腕的抖动下,一撇一捺迅速组合,一个个秀丽的汉字跃然纸上。看到这一幕,过往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驻足观看。这一刻,我想,文化的传承就藏在这平淡的尘世烟火中。

图片4.png

丽景门前的小巷烟火气正浓。

戌时到亥时的洛阳,蒙上了一层新的面纱,在流光溢彩中展示着盛唐气象。

沿着天街的青石板路,追溯历史的足迹,随意走进街边的一家汉服衣铺,换一袭锦绣罗裳,点朱唇似樱,再手握一把团扇,仿佛一位位从唐朝穿越而来的仕女,一步进入盛世大唐的画卷。在远处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城楼上,青砖灰瓦、灯笼高挂,展现出灯火辉煌的大唐盛景。

在隋唐洛阳城,华灯初上,一场光影之旅正在上演。火光熠熠,铁花飞溅,非遗技艺“打铁花”在古城绽放,真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数百盏花灯点缀在古城的街头巷尾,讲述着“灯火里的中国”独有的浪漫。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人们在绚丽的灯光中,品味诗词歌赋的魅力,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相辉映中,感受洛阳城别样的光彩,勾勒出一幅盛世祥和的幸福图景。

图片5.png

古城中,一场光影之旅正在上演。

图片6.png

走进古城,仿佛穿越至大唐盛世。

子时到丑时的洛阳,一切热闹已成过往,在告别中积蓄着新的动力。

喧闹声散去,夜半时分,在美食、文化、古迹和夜景中,洛阳的十二时辰暂时落下了帷幕,也即将开始新一天的轮转。几千年来,洛水从未停止奔流的脚步,两岸的人们也从未停止辛勤劳动的身影,正是在这一圈圈的轮回中,古都洛阳的年味才得以传承延续。

繁华盛衰无常,回首过往,只有文化维系的情感才是永恒。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彰显了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和数千年来家国天下的传统观,用心守护,用心传承,我们才能接着书写这份千年传承的文化自信。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一昂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6/99/135210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