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雨(湖南工业大学)
近年来,“教师减负”议题在教育改革中持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难啃的硬骨头。从地方到中央,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以期切实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出的《关于减轻教师负担 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提案》再次将这一议题推向视野中心,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提案指出,尽管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教师减负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不到位、不彻底”的问题仍然较为普遍,这一现象表现在教师日常工作中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考核压力上。这些问题使得教师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警惕,一些所谓的减负措施只是换汤不换药、浮于表面,未能明确教师减负的实质在于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故而,教师减负不是单纯地减轻教师工作量,它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形成教师减压的社会合力。
首先,减负政策的实施不应构建新的“面子工程”。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专题调研时注意到:“各项任务的检查标准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评价标准非常繁琐。”教师需要准备的纸质资料堆积如山,表格是填不完的,材料是写不尽的。验收环节设置的本意,是为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若这一环节过于繁琐、机械或者缺乏科学性,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极有可能在应对抽查时产生额外的负担。
确实,减负政策若也采取“雁过留痕”的验收方式,教师将不得不分散精力以应对检验工作。在报告、总结、研讨会等的牵绊下,教师宝贵教学的时间会被占用,并影响他们专注于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精力。简而言之,不能让整治形式主义在落实中异化为形式主义本身,要保持适度验收频率,避免给教师带来过多的压力和负担,并加强对有关调研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减负政策的意图和目标,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
此外,要谨防教育责任的“踢皮球”。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但陈贵云委员在调研时发现,教师不仅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大量其他部门的反诈、反腐、信教情况统计等任务和一些创建类工作。由此可见,教师工作权责边界不明。
因此,在减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边界,使其从“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教学本职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普法、禁毒、劳动等素质教育任务完全推诿给其他方。这些任务作为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在公安、消防等相对应机关的协同配合下,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被学生认知。只有当责任得到公平的划分,各方的负担才能得到有效减轻,教育事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最后,应当与时俱进地推进教师减负,提升教育质量。新时代教育改革需要新思路,与时代同向而行,才能跑得更快更稳。《关于减轻教师负担 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提案》中指出,要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技术赋能,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健全区域范围内的教育体系大数据平台,帮助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减少重复劳动和浪费;并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教学建议。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搭建一体化的校务管理平台,实现学校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高效处理行政事务,从任务源头“解放”教师。
“对症下药”才能看到“奇效”。教育事业发展关系社会进步,教师减负任重而道远,各方应齐心协力,为时代的明天“撸起袖子加油干”。
来源:红网
作者:杨欣雨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