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盯弱势群体的“扫街”,是一种“镜头霸凌”

来源:红网 作者:赵雪 编辑:张瑜 2024-03-26 21:42:11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赵雪(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短视频博主“王兴义”发布了一则视频,其主题为“扫街只拍老人:此举是否构成镜头下的霸凌?”。此视频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同时,在其他社交平台上,关于“镜头霸凌”的讨论也屡见不鲜,各种话题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

笔者认为,在“扫街”的过程中,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将镜头对准那些社会弱势群体,如“拾荒者”“环卫工”“外卖小哥”以及“孩童”等,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种“镜头霸凌”。

“扫街”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偷拍行为。设想一下,当你漫步街头,想要捕捉一个“肌肉男”的风采时,你或许会心生犹豫,担心自己的拍摄行为是否合适。同样,如果你想要拍摄一位官员,那么出于尊重和礼貌,你可能会先征求对方的同意。实际上,无论对方的身份如何,只要你觉得他们可能“不好惹”,在拍摄时都可能会犹豫。这种犹豫,往往源于对可能引发的肖像权问题的担忧,你害怕因此遭到对方的上门问责。

然而,面对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他们不懂什么是“肖像权”,并且可能因社会地位悬殊而不敢拒绝你的拍摄。你深知这一点,于是利用了他们的“边缘性”,甚至根本不给予其拒绝的机会,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从伦理角度来看,肆无忌惮地把镜头对向社会弱势群体违背了尊重个体权利和尊严的基本原则。

著名的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写道:“很多人准备被拍照时都感到焦虑,不是因为他们像原始地区的人那样害怕受侵犯,而是因为他们害怕相机不给面子。人们希望见到理想化的形象是一张他们自己的照片能显示他们最好看的样子。当相机给出的照片的形象不比他们实际的样子更吸引人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受训斥......。”所以,无论被摄者是社会地位高还是低,摄影者应当尊重被摄者的意愿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选择自己肖像的权利,而非将镜头作为侵犯他们隐私和尊严的工具。

其次,从心理层面分析,许多人潜意识中认为底层人民群体就是苦难的象征,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些群体作为拍摄对象,以展示社会的苦难面。然而,这种“偏见”不仅忽视了弱势群体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加剧了对“苦难”他们的刻板印象,甚至于造成歧视。

又或许,拍摄者可能希望通过拍摄并发布这些群体的“苦难”来引起社会的关注。然而,从法律层面来说,我国《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因此,这种假设往往建立在拍摄者自身具备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能力,并且得到被摄对象的明确同意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种愿景往往并不“真实”。也就是说,肆无忌惮地把镜头对向弱势群体,实际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伪善关怀”,无异于在鞭挞他们的痛苦。

从摄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镜头霸凌”行为背后也限制了摄影的表达力和创造力。真正的摄影作品应该能够捕捉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而仅仅将镜头对准弱势群体,不仅无法呈现出真实而全面的社会图景,也限制了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深度。

真正的人文照片应该注重内容和氛围的捕捉,而不必刻意强调苦难色彩。我们应该无差别地记录下所见的每一刻,避免将某些群体与大众分离开来。同时,在拍摄前后,摄影师应与被摄者进行沟通,确保他们的知情。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镜头霸凌”,真正捕捉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来源:红网

作者:赵雪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7/60/136752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