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梦香(山西大学)
近日,著名作家余华、苏童携手董宇辉进行的《收获》专场直播获得1.7亿个赞,最高实时在线超48万人。2024年《收获》全年杂志与2024年《收获长篇小说》,在4个小时内分别售出7.32万套和1.5万套,成交金额1468万元。就在一个多月前,《人民文学》与梁晓声、蔡崇达在董宇辉直播间里卖出近100万册,2024年全年订阅达到8.26万套,成交金额1785万。
《收获》与《人民文学》同为严肃文学,刊登过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广受好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快节奏化,信息获取碎片化,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实属不易,对于传统的经典文学杂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在“与辉同行”的直播间,通过主播与国内知名作家、杂志主编对文学的畅谈,吸引了许多人们前来观看直播、购买文学作品,严肃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直播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主要是来‘寻亲’的,来寻找文学的好读者。”商业引流不失为文化“寻亲”的一种方式。在“与辉同行”的直播间,主播自身的热度和较高的文学素养让很多热爱文学的人闻声而来,实现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严肃文学虽曲高而和寡,但我们实际上并不缺能够赏识伯牙的钟子期,而是缺了能弹奏出高山流水的琴弦。在直播间与读者对话,共飨文学之味,慢慢弹奏出那打动人心的徐徐琴音。严肃文学应悦纳浩浩汤汤的世界潮流,在互联网时代运用合时宜的方法自洽其中。
以直播带货的形式提高严肃文学的曝光度和销量也引发了诸多质疑。严肃文学已经沦落到也要直播了吗?严肃文学是否还能守住初心,不被资本左右?笔者认为,真金不怕火炼,严肃文学在直播中不俗的表现恰恰证明了其自身具有不朽的价值。在《人民文学》的直播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先生讲述了自己的下乡经历,创作的心路历程,告诉了我们当年全民痴迷文学、文学大家辈出的盛况。《皮囊》的作者蔡崇达向我们展现了文学如何赋予他力量使他走出小镇,进行心灵之旅,构建精神世界。严肃文学的众多创作者也同这两位作家一样,真诚而恳切。酒可以越陈越香,好的作品也不会销声匿迹,以人民为导向创作的文学作品本就立足实践,经得起时间、人民的检验。
严肃文学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一场读者与文学的“双向奔赴”。严肃文学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大大方方地和读者们互动;苦于浅度阅读环境的读者得到了极好的机会,在分岔的小径中寻觅到了花园。严肃文学一直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也因“严肃”,让很多读者望而生畏,但以人民为创作主体的作品应该回馈人民,让更多人敢于阅读,喜于阅读。
当然,直播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手段,但不应是严肃文学走进大众视野的唯一方式;商业引流固然能推动文化“寻亲”,却不该成为长久之计。除了顺应时代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之外,严肃文学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条更适合自己、更具文学特色的“引流”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陈梦香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