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被给予厚望的“嗲子”,走出父权的牢笼吧

来源:红网 作者:郑雅文 编辑:张瑜 2024-04-02 19:55:51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郑雅文(华中科技大学)

父子情深,古今皆然,然而中式父子之情,却有其独特的传统模式。最近兴起的“嗲子文学”,将这样的特殊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嗲子文学,是子辈对父辈及双方关系之独特解读。其中,父亲被描绘为权力之巅,而子辈则期待继其衣钵。然而,今日之语境已然不同,父权之神圣不再,如今再谈男性使命感,不免令人以为傲慢。

“身为独子,我从来没有勇气和父亲坐在一起喝一杯酒,我怕看见父亲深邃的眼睛,父亲的眼睛是男人这辈子最恐惧的东西,同样父亲的称赞是男人这辈子最渴望的东西。”“中式父子是君臣,是仇人,是朋友,只有父亲躺在床上的最后一刻才是父子。”这样的话语虽走红网络,却实在是“黑红”,不少人都讥讽或调侃这样的话术,父权叙事正在失去市场。肩上始终扛着重担的男性,不如也在这样的声浪中卸下性别的偏见,拥抱多样性的世界。

会有这样的“嗲子文学”出现,与中国自古而今,男子常被寄予厚望的传统脱不了关系。从男孩降生之日起,家族便寄予其厚望,盼望他成为家中之栋梁。而父亲,作为养家糊口之典范,自然成为子辈成长之楷模。但是父子间之相处,又常因父亲之忙碌与权威形象,而显得疏离。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父亲越是繁忙,儿子越是崇拜,久而久之,父亲的一句赞美就显得一语千金。

嗲子文学之名,初为娇子文学,然因“娇”字含女旁,女子网友觉得被冒犯,于是这种文学形式被称呼为“嗲子”。女性苦“娇”字已久,过去频频被调侃的“娇妻文学”,就让不少女性大呼难以容忍。“娇妻文学”和“嗲子文学”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娇妻”是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她们崇拜自己的男性伴侣,渴望被男性伴侣爱护或救赎,显得娇小玲珑又乖顺听话,是父权制坚定的捍卫者。而“嗲子”是追随着父亲的儿子,他们崇拜自己的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夸赞与肯定,显得顺从又忠诚,是父权制有力的继承者。而他们受到批判,也意味着父权制在受到抨击。

许多网友表示,又不是家中有几亿资产,谈什么继承,如果在这样盲目的追随中变得爹味又平庸,又是何苦呢?传统的父权制好像格外看重男女的性别差异,女性就要“主内”,要贤惠淑良,相夫教子;而男性就要“主外”,要充满力量,有钱有权。这使得许多资源都会向男性倾斜,比如说就业机会、晋升名额等等,很多规则制度中都包含着对男性的照顾或者对女性的忽视。比如我们常说的“高铁卫生巾”“女性要穿高跟鞋工作”等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男性又往往有苦难言,他们要为权力而终身战斗,身上有脱不下的长衫,肩上有撂不下的担子,如果化妆或者稍微有些“阴柔”,就要被批评为“没有男性气概”。当然,女性也是一样的,若是成为了“女强人“,则会被说“像个男的”或者“女的干事业那么拼干嘛”。

社会有一套规则强调性别分工,个体特征是不重要的,大环境下性别才是第一位的。男性气概成为了一种优秀的代名词,“嗲子文学”所屈服的并非是父亲,而是父权制社会施加给男性的“传统”与标准。

然而,今日之社会,已开始审视此等不公。“嗲子文学”受到调侃与抨击,全网不再称呼“女神节”“妇女节”等等,很多与父权制相关的现象被批判、被分析,这是父权制社会的一次自我审视。“君君臣臣”“父爱如山”这些叙事已经不再受到推崇,社会需要个性与多样性。

“嗲子文学”被调侃乃至讥讽,或许可以被视为男女平等、性别解放的社会进步的曙光。父亲的眼睛未必深邃,儿子的选择也未必非要有“男性气概”。无论男女,追求梦想、坚定自我,才是生活最完整而美好的样子。

来源:红网

作者:郑雅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94/1369698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