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支持“传单教授”可以,但要警惕“饭圈化”倾向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2024-04-02 20:45:43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梁宇飞(河西学院)

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社会科学的陈志新老师,因为这学期选课人数太少未能开课,选择自己录制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并发布到网络上供同学们观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课程,老师甚至亲自在校园内散发传单。这一举动受到了学子们和社会面相当多的赞誉。越来越多的学生“慕名而来”,前往自媒体平台观看陈老师的课程,为陈老师“打call”。

陈志新老师选择录制课程上传网络,既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着自身对于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真诚。老师倾心教育,录制课程期望广泛传播;学子们口口相传,学习课程,聆听教诲。这种老师对教育的初心和坚守,以及大家的双向奔赴,让人感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教育的“饭圈化”倾向。不能因为陈老师此时热度甚高,就对其他高校教师进行“踩捧”,更不能去一味的“造星”“造神”,将某一个人物和他所做的贡献捧得甚高,这样做只会教当事人“下不来台”。

应当明白,陈老师录制课程的初衷,是让同学们对于社会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从而加深学习者对人文学科的理解,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相比于“出名”,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们,更加关心的是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传递交流。故而,“慕名而来”的学生,也就不应仅仅止于“蹭热点”,而是应当去定下学习这门课程的决心,耐着性子将网课看完。学习不该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概念比较抽象的人文学科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一时兴起,跑到课程的评论区底下发一句“老师好”,然后开始自我感动。感叹完“总有人在名利场里写诗,有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坚定人文风骨”,然后就将网课撂在一边。这样的“追星式”学习,是收不到自我提升实效的,这种结果或许也不是陈老师录制课程的初心。

同时,陈老师个人淡泊名利,对待学生富有责任心,也不代表其他的老师就没有关心教育的情怀和为学生奉献的觉悟。陈老师不是当红的“明星”,也非无瑕的“神像”,如果网友们执着于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老师形象,就会给老师带来一些压力,甚至影响到老师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研究。并且,将陈老师周遭描绘成“名利场”,主动给当事人营造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心名利而我独醒”的人设,是否也在无意中引发了不必要的对立?支持者们认为这是在给陈老师“打call”“应援”,而实际上造成的影响却是由陈老师个人承担的。教育“饭圈化”实不可取,将赞扬“过度化”必然会对陈老师的正常生活造成阻碍。支持者们凭着自身主观的情绪和喜好去神化某人,是失当的和非理性的,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文科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冗长的自我修明过程。在学习初期,确实需要一定的激情和动力来迈出第一步,需要一定的兴趣来促使自己坚持。我们赞誉陈老师,追捧陈老师的目的,首先是期待更多热心教育,对学术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能够为人所知,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其次,就是给自己“打打气”“鼓鼓劲”,让自己具备钻研那些文科概念的勇气。但凡事有度,这种基于赞誉老师的自我激励一旦超出限度,就会转化为一种弱理性化的“追星”行为。

社会科学网络课程是陈老师的心血结晶,也是一位教授对于教育的赤子之心。在声援和增加热度之外,我想,陈老师更希望观看课程的学生们将知识学到手,让自己真正发挥为人师者“传道授业”的作用。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94/136978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