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已走到第16个年头的“双11”即将来临,各大电商平台也纷纷拉开网购促销的序幕。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了《“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涵盖八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包括江苏、山西、贵州和浙江宁波在内的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消保委也发布了针对“双11”的促销合规提示和消费提醒。
无须讳言,多年来,“双11”在为消费者带来欢乐、有效促进消费的同时,也有一些商家打着促销的幌子,采取“坑你没商量”的各类手段,让消费者疲于应对。例如,“凑满减、下定金、再定好闹钟提醒自己付尾款”,结果一通操作下来反而多花了几十元。再比如,领券容易但用券难、先涨价再打折、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导致“尾款人”变成“韭菜人”,购物节变成“套路劫”,使消费者的钱包和心情都受到伤害。尽管这些重重套路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商家的曝光率,吸引消费者购买更多商品,但从根本上消耗了大家的耐心与热情,损害了市场的公平与透明,长期来看,对平台和商家都不利,甚至可能影响“双11”的品牌形象。
商家追求利润无可非议,但赚取利润必须合法,更要珍惜自己的声誉。减少套路,增加真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体验和创新营销方式,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某些商家的“伪作为”,例如总宣称在“双11”期间购物能享受优惠,但消费者却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计算、识别平台规则;或是防止商家先涨价再降价;以及满减活动虽然多,但若不细心则很难真正获利,这样的现象让消费者如何放心?对花样繁多的套路和陷阱说“不”,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度过一个诚信满满的“双11”,是广大消费者的共同期待。因此,相关部门和地方及时发出提醒、加强规范,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近年来,许多人对“双11”的态度既兴奋又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双11”已经不再像刚问世时那样单纯。商家的各种套路导致“双11”所受到的社会评价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全年消费狂欢,转变为如今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谨慎态度,整体上对“双11”的看法变得复杂。本来,商家通过适度让利,以价换量,薄利多销,而消费者也能获得一定的优惠,从而提升消费意愿。然而,如果充满消费陷阱,就会让人对“双11”失去好感,更可能损害消费环境,干扰扩大内需、鼓励消费的大局。
如今,理性消费和品质消费渐成主流。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需要一个更简单、公平和愉快的购物环境,自然也期待“双11”成为一次诚信满满的双向奔赴。对于电商行业而言,这已是一个存量竞争的时代,需要更多地倾听消费者需求、拥抱新科技,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更高的服务水平来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力度,做好引导和规范,严格规范直播营销行为,强化对平台内主播及其经营活动的审核监测,重点把控直播商品的质量,以更大力度和实质举措,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放心消费的信心。
作为消费者,在巨大的消费流量中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理性地看待消费,仔细甄别,切勿迷信“种草”流量,不要被各种套路“遮望眼”。毕竟,上当受骗的苦果,终究要由自己来承担。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