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迪(重庆大学) 谢宇辉(西南大学)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未成年人成了一些博主的“流量密码”,孩子的童年生活、校园日常等全程被网络包裹注视,不少短视频中还充斥着商业气息,“网红儿童”配合家长演戏成了产品推手,剧本痕迹明显。更有甚者,一些“网红儿童”在视频中打扮性感成熟,跳着火辣舞蹈,评论区里夹杂着低俗的言论。
不可否认,记录孩子的美好生活瞬间的确可以为家庭提供回忆,然而,一些家长却将自己难以获得的“流量梦想”转移到孩子身上,想通过将他们打造成所谓“童星”来赚取经济利益。
如此乱象背后,是被剧本和人设包裹的产业链:家长与机构签约,为孩子“量身定制才艺”……面对乱象,《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借助未成年人积攒人气、谋取利益的账号严肃处理。
相关文件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乱象,但我们更应当思考如此行为背后浮躁的人心。孩子并非父母赚钱的工具,更不应被流量压抑自己的天性,成为被驱使的“提现木偶”。无论何时,都不应让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在金钱下异化,任何孩子都有权利带着“自我”奔向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杨皓迪 谢宇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