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萍 张述铭(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据《光明日报》报道,近日,江苏常州检察机关披露了这样一起案件:当地不少老人机没有开通任何手机增值业务却被自动订购增值服务,每月秘密扣取资费。而初步统计显示,全国竟有98万部手机遭遇莫名扣费情况,金额高达500多万元。
在这个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当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令人眼花缭乱,看似简单质朴的“老人机”本应是老年人在数字世界里的一方安稳“小天地”,然而,这一案件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老人机”潜藏的信息安全隐患。全国竟有98万部手机莫名被扣费,金额高达500多万元,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亟待我们审视和解决的“老人机”安全大问题。
“老人机”沦为信息安全的“灯下黑”,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有迹可循。一方面,从其自身特性而言,它主打简单实用,技术相对不复杂,没有扫码支付等复杂功能,信息交互多依赖短信订购这类传统方式,这在方便老年人操作的同时,却也被不法分子“盯上”,成了暗中扣费的便捷通道。另一方面,在设计层面,部分“老人机”开发者将重心过多放在基本功能实现上,对系统安全、代码防护这些关乎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有所忽视,以至于面对那些恶意的控制指令、屏蔽拦截操作时毫无招架之力,让老年人稀里糊涂就掉入了“陷阱”。
不过,在声讨“老人机”安全漏洞的同时,我们也需思辨地看待这一问题。这固然有产品设计、技术层面的缺陷,但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在老年群体数字关怀上的不足。长久以来,我们高歌猛进地追求数字技术的创新与拓展,目光更多聚焦在年轻人热衷的智能应用场景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老年群体这个相对特殊、对数字世界相对陌生的庞大群体。“老人机”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帮助老年人能在数字时代简单“跟上趟”,可如今它却成了“雷区”,这难道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过错吗?
要给“老人机”把好安全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从生产端来说,相关企业必须摒弃只重功能、忽视安全的短视思维,加大在系统安全、代码防护等方面的投入,在源头上杜绝安全漏洞,做好安全测试,这是对老年用户最基本的负责。而在销售环节,监管部门要织密监管网络,实现全流程监管,不能让存在安全隐患的“老人机”轻易流入市场。
同时,完善政策法规是筑牢“安全网”的关键之举,要以法律的强制力为老年人的数字权益保驾护航,督促各方重视适老化、无障碍建设。但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真正俯下身去,增强对老年人的数字关怀力度,加快实施“数字扫盲”。毕竟,只有当老年人自己对数字产品有更清晰的认知、具备一定的辨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陷入这类信息安全“陷阱”。
总之,“老人机”的安全问题不应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产品问题看待,它关乎老年群体能否安心、舒心地融入数字生活,更关乎整个社会数字发展的温度与包容度。我们需多方携手,共同堵住“老人机”的安全漏洞,让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不再“裸泳”,真正安享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与美好。
来源:红网
作者:黄洋萍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