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萱(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有网友在小红书平台分享了自己在Kimi、豆包和文心一言这三个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中输入自己的名字后,看到了自己在网上直接或间接公开过的个人信息。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以及网络的曝光度不同,一些网友只能得到自己就读的学校,而一些网友能够得到自己在就读学校的一些社会实践经历、竞赛经历、个人荣誉等,甚至有网友得到了自己的考研成绩。面对AI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不少网友担忧自己的隐私安全受到侵犯。
国内AI基于网络资源的抓取与整合来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虽然这些信息都是以合法的形式公开,但是有一部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非自愿公开的信息。不仅如此,有一部分用户的个人信息在当时自愿公开,而后不愿再公开的信息,由于无法删除,在互联网上留下了痕迹。AI对于这两类个人信息的展示,必定会给用户带来对个人隐私披露的担忧。
担忧在于,AI技术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为不法分子获取个人隐私提供了便利。社交媒体兴起以后,越来越多的用户私事在网络上披露。网络空间趋于透明化,网络暴力事件相伴而生。从早期的“人肉搜索”到现在的“开盒”,个人隐私的侵犯依然存在。例如,2023年,B站“人肉开盒”案,不法群体在境外平台有组织地煽动用户对站内UP主进行“人肉开盒”,不仅在线上公开UP主个人信息,还对其进行一系列电话私信骚扰、网暴攻击、不实恶意举报等违法行为。在AI技术的介入下,不法分子对用户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更加容易,个人信息的过度曝光,使得“人肉搜索”与“开盒”的门槛降低,个人隐私安全处于危险的边缘。
在客观意义上说,网络上公开的个人信息并非是个人隐私,然而在主观意义上,每一个人对于网络公开的个人信息是否为个人隐私具有其自主判断,当一些不愿为公众了解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披露,对于当事人而言便是一种隐私侵犯。如何把握个人信息披露的限度,应该交给用户自己决定。
用户是否决定个人信息的披露,需要社交媒体、网站等平台的协助。一方面,平台主动告知用户其在网络上公开的个人信息内容,并增加知情协议获取用户对其个人信息公开的同意。当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更新时,平台向用户发出个人信息更新提醒,保持用户对个人信息变更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平台向用户开放权限,让用户决定哪些个人信息进行公开,哪些个人信息进行锁定与隐藏。同时设立防火墙机制,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立安全规则,允许或阻止个人信息向AI的披露。
随着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海量的网络信息得以有效整合,提升了用户访问信息的便利程度。然而,技术并非中立,如果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这将会给当事人造成危害。小红书网友戏谑道:“找不到工作就去做神算子,询问别人的姓名后偷偷用AI搜出来”,尽管这只是玩笑话,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我们,在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人都避免不了个人信息的透明化。因此,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尤为重要。将个人信息披露的主动权交给用户,或许是一个有效的保护措施。
来源:红网
作者:冯雅萱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