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算法”入围新年献词,技术之外我们还能看见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程正元 编辑:刘威成 2024-12-29 23:06:19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选拔赛.png

□程正元(重庆大学)

12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2025新年献词《用你的活法定义世界的算法》,将年度献词聚焦到了AI,反思技术背后个体存在的意义。(12月29日 《南方周末》)

“人”与“物”之辩,历来已久,并非新谈。从庄子的“得鱼忘筌”“物我两忘”,到近代的“体用之辩”、西方的技术批判理论,关于技术和文明、人性的争议并不在少数。而如今,AI技术能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本原因在于触及到了人存在的本质,对人类未来的改写超乎人们原本的想象。正如《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所说:“百模大战,智能体涌现;脑机接口试验成功,AI辅诊被纳入医保;传统制造在摆脱重复劳动,千年古建被写入‘黑神话’”。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释放出无穷无尽的生产力。互联网革命所释放的是作为“平台”的、链接世界而爆发的生产力,而人工智能带来的,则是资源再整合、效率大幅提升而释放出的生产力。

AI技术是史无前例的,但是人类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所带来的历史的震荡,却是永恒的,而这则是在技术之外我们需要关注的。首先,技术的普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像人工智能一类高精尖的技术,往往处于一个国家的象牙塔尖,处于城市和文明集群的中心。我们关注时代的发展,注意力自然会落在高精尖的区域,注意到变革与创新。这并无过错,因为历史所赋予一个时代的使命,会集中体现在一少部分人完成的新的创举之上。但是,不可遗忘,更多人并未享受到技术的红利,却有可能不得不背上技术的枷锁。一个偏远地区的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对某一项专业技能的学习,却在就业时轻易被机器取代。技术真正给他带来的便利十分有限,却成了他不得不面对的竞争对手。“莫见乎隐,莫显乎微”,AI技术之外的叙事,往往更能反映时代下普通人的境遇。

其次,AI技术的力量不是万能的,要避免对AI的神化。人们总是会对于陌生的事物抱有极强的好奇或恐惧,可当一则技术变得成熟、落地之后,往往又会瞬间祛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凶险而多样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寄希望于某项技术能扭转一个业态、一个社会切面的格局,是完全不现实的。以“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为例,AI能够实现在宣讲、检索、提供咨询为人们提供极大便利,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如对于家暴、非法拘禁等,这些犯罪行为反映了人性的恶且跳脱技术的监视,AI既无心也力不足。

再次引用《南方周末》的话:“人的抉择,不是程序接收的指令,而是自我的觉知与他者的共情。经历命运的无常,你再力挽狂澜;看到弱者的无助,你正奔走呼告。”在AI技术之外的世界,需要我们更多地看见,更多地“奔走呼告”。AI不会成为我们的传声筒,但“奔走呼告”却是人们形成共识、社会形成凝聚的重要依靠。对于不公的反抗,对于悲哀的怜悯,对于进步的振奋,是人类能动的选择,让我们看见AI技术一隅之外的大千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程正元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6/63/145855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