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函 陈颖 张镯慧 武恒宇(山西传媒学院)
在信息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手机App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纹理,隐私泄露的阴影也如鬼魅般悄然潜行。12月6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依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公布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的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的12款移动App,为用户隐私保护敲响了警钟。
从此次曝光的问题来看,App隐私违规可谓“五花八门”。部分App连运营者基本情况与隐私政策时效都未声明,宛如蒙着面纱的神秘人,让用户难以捉摸其背后的信息处理规则。还有些App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隐私政策含糊不清,对委托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涉及的信息处理,未明确目的、方式与范围,用户仿佛置身于信息的“迷雾森林”,不知自己的隐私将流向何方。更有甚者,在未经用户同意且未匿名化处理的情况下,就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严重侵犯用户权益。
这些隐私违规行为,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消费习惯等,一旦泄露,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骚扰电话不断、诈骗陷阱频现,甚至可能引发财产损失与个人名誉受损。而对于未成年人信息的违规处理,更是对下一代的权益保障构成威胁,其危害可能影响长远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稳定。
面对如此严峻的隐私保护形势,用户下载App时需谨慎抉择,对于来源不明或口碑不佳的App,坚决拒之门外。在安装前,认真研读用户协议与隐私政策,尽管这些条款往往冗长复杂,但这是了解App信息处理方式的重要窗口。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开放不必要的隐私权限,如相册、通讯录等的访问权,也不要随意输入敏感个人信息,防止隐私在不经意间泄露。也应定期对手机数据进行维护与清理,删除不必要的App及相关缓存信息,减少隐私留存的风险。
数字苍穹之下App如繁星密布,隐私保护是用户安身立命的坚固堡垒,只有用户自身增强防范意识,积极采取保护措施,才能在 App世界中守护住个人隐私的“一方净土”,让数字化生活更加安全、可靠。
来源:红网
作者:李博函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