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天祺(重庆大学)
近日,一则“中华口腔医学会给钱就能当会员”的新闻引发舆论哗然。据报道,有口腔机构只需缴纳一定费用,无需严格审核专业资质等条件,便能成为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这一行为严重违背了学会应秉持的专业与公正原则。据悉,中华口腔医学会拥有个人会员14万名,如此庞大的会员群体,本应是专业力量的凝聚,如今却因这一事件陷入信任危机。(12月8日《北京日报》 )
中华口腔医学会作为口腔医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全国性学术性群众团体,自1996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每年举办国际会议3-4次,每年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10-15次,还举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0余次,在推动口腔医学专业发展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然而,所谓“给钱就能当会员”的乱象,却使其深陷信任危机的泥沼。会员资格,本应是对专业能力、学术水平和行业贡献的认可与背书,如今却被明码标价,肆意售卖,这无疑是对专业精神的亵渎,对学术尊严的践踏。
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对于学会自身而言,公信力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一旦受损,如同大厦失去根基,在公众眼中的权威性将一落千丈,其后续开展的学术交流、行业规范制定等工作都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沦为个别利益集团的“遮羞布”;对广大患者来说,他们往往基于对学会的信任,将会员身份作为选择口腔医疗机构和医生的重要参考。虚假会员的泛滥,让患者在就医时犹如雾里看花,难以辨别优劣,极有可能误选资质欠佳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而面临医疗效果不佳甚至医疗事故的风险,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有数据显示,在口腔医疗纠纷案件中,因医生资质与宣传不符导致的纠纷占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从侧面反映出虚假会员现象对患者就医选择造成的误导 ;从整个口腔医疗行业来看,这种歪风邪气若不及时遏制,必然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阻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那些真正专注于专业提升、默默为患者服务的机构和个人遭受不公平待遇,积极性受挫。
深入探究这一事件背后的根源,不难发现多重因素在作祟。从学会内部管理角度而言,会员注册审核机制存在严重漏洞,如同虚设的“关卡”,未能有效甄别申请者的真实资质与水平,导致注册流程被别有用心之人轻易利用,沦为敛财的“捷径”。而部分口腔医疗从业者和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抛弃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妄图通过花钱购买会员身份来包装自己,进行虚假宣传,以吸引更多患者,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心态,正是滋生此类乱象的“温床”。此外,相关监管部门在对行业协会及口腔医疗行业的监管过程中,未能做到全链条、无死角的监督,存在监管滞后、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使得违规行为的成本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力,从而让一些不法分子敢于铤而走险。
无独有偶,此类现象在其他行业领域也时有发生。例如,中国美术家协会现有会员22756人,其中一些会员的入会过程也存在争议 。据了解,在某些地区的美协分会,曾出现过交钱即可获得推荐名额的情况,导致部分会员的艺术水平与会员身份不符,影响了美协在艺术界的声誉。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截至2023年底,其个人会员有8000余人,而云南仅有143人,四川却有570人,差距较为悬殊 。在一些地方的书法家协会,也存在会员审核不严格的问题,个别书法水平一般的人通过关系或缴纳费用成为会员,进而在书法市场上抬高身价,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这些现象都深刻地反映出,当行业协会的会员资格认证被利益绑架,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行业规范的缺失、监管体系的漏洞,以及部分从业者价值观的扭曲。
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行业与社会的桥梁纽带,承担着规范行业行为、促进公平竞争、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华口腔医学会风波”应成为一记警钟,敲响在每一个行业协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耳畔。行业协会要深刻反思,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尤其是会员资格审核与监督机制,确保会员身份的含金量和公信力。同时,各行业从业者也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以真才实学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认可,而非妄图走捷径、寻歪道。而相关监管部门更应以此为契机,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织密监管网络,对各类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人无机可乘。只有多方合力,才能重塑行业规范,净化行业风气,让行业协会真正回归其应有的角色与定位,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公众提供更加可靠、优质的服务与产品。
来源:红网
作者:陆天祺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