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霓(广西大学)
常言道,人有三急。近日,南京景枫中心一处楼层指示牌标注“此处仅有女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和无障碍卫生间”,引发了部分网友对男性顾客如厕便利性的质疑和担忧。
但经《扬子晚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景枫中心商场负一楼、二楼、三楼、四楼均设有男女卫生间。针对网络上的争议,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称,此举旨在缓解女卫生间糟糕的排队体验,并非全面取消男厕,商场已通过开放员工卫生间等方式保障男性需求。
商场的这一措施,出发点是解决现实中女性如厕难的问题,是对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积极探索。长期以来,女卫生间设置少、门口排队长等女性“如厕难”现象一直是公共场所值得诟病的问题。每逢客流高峰期,女卫生间外往往排起长队,而男厕却相对空闲。从1.15:1调节到1.3:1,“减少的”是男女厕位比例,是女性如厕难题,“增加的”却是女性在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商场对卫生间布局的这次改造是对女性群体实际需求的尊重与回应,是勇于弥补自身公共服务缺口,展现人文关怀的有利举措,值得点赞!
南京景枫中心对卫生间的改造,出发点是解决现实中女性如厕难的问题,是对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积极探索。然而,南京景枫中心这一改造,为何非但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可,还遭受到了部分误解和网络攻击呢?
其实,商场厕所“革命”之所以反遭“网络暴力”,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传统观念的固化和商场信息传达不足。一方面,公众对男女卫生间的数量配置已形成固有认知,当“仅有女卫生间”的不完整信息单独传播时,男性群体更容易产生自己的权益被忽视的错觉,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另一方面,商场在改造过程中缺乏清晰、及时的整改说明。商场通过将部分男厕改为女厕,并开放员工卫生间作为补充,这在保障男性基本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是商场楼层指示牌仅标注“仅有女卫生间”等字样,并未清晰说明男厕去向及补充措施,容易导致男性顾客产生不便和疑惑,进而引发不满。
此外,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也不容忽视。当面对涉及性别、资源分配等敏感话题时,公众往往不会主动求证事件的真实性,反而更易触发防御性联想,将“差异化设置”曲解为“性别对立”,陷入“局部真相陷阱”。这使得个别负面声音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扩散,引得越来越多不明真相的人跟风质疑,最终形成误解和攻击的舆论氛围。
在追求性别平等的当下,南京景枫中心对公共厕所的调整实则有着重要意义,但这次事件的核心价值不应仅在于设施本身是否合理,更在于我们应当如何让公共的关注和讨论真正成为完善服务的助推器。商场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利用商场广播、电子屏等多种方式告知顾客卫生间的分布情况,满足多层次群体需求,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包容性。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和社会舆论的参与者,公众应秉持理性态度,通过合理渠道表达诉求,督促公共服务在平衡性别需求上做得更好。
社会共治既需要像南京景枫中心这样积极作为的服务“改善者”,也需要宽容、理智面对公共资源调整的服务“接收者”。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中,我们渴望多一些便民、利民措施,也期待大家能多一些理解和支持,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推动公共资源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助力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空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文云霓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