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跨越半世纪的“文物伤疤”,刺痛公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来源:红网 作者:黄顺彩 编辑:汪敏星 2025-07-19 20:37:23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黄顺彩(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山东济南四门塔景区参观时拍摄了一张照片,放大照片后,在一尊佛像头部发现了刻字“山东省测绘局十五人”,引发热议。经老职工判断,刻字大概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山东省测绘局在2000年被注销,职能并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他们已联系对方单位,希望了解当时的情况。由于刻字在佛像的主要位置,即面颊处,且字样面积大,刻痕偏小,修复难度较大。(7月18日 九派新闻)

这一跨越半个世纪的“文物伤疤”,刺痛着公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四门塔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亭阁式石塔,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然而,佛像面颊上的刻字却成为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70年代,四门塔尚未设立科学严格的保护措施,完全依靠人工守护。当时,“到此一游”的涂鸦并不罕见,被部分人视为“留名”的方式,却忽略了其对文物的永久性伤害,许多文物因此遭受不可逆的破坏。

而如今,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文物价值宣传的深入,公众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已显著提升,对破坏文物行为的追责方式也更为明确。2021年,三名游客在长城刻字被行政拘留并处罚款,同时被当地列入不文明旅游“黑名单”;2023年,四川乐山大佛景区一游客攀爬佛像被制止,景区配合公安民警将其劝离现场……这些案例表明,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正在增强。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但历史留下的伤痕无法随时间轻易抹去,这也提醒我们:文物保护没有“过去时”,每一代人都有守护历史遗存的责任。

面对这道“历史伤疤”,寻找当事人的意义不仅在于追责,更在于警示。景区曾尝试联系山东省测绘局,但该单位早已撤销,职能被并入其他单位。由于时隔半个世纪,涉事职员难以追溯,法律追责也可能因诉讼时效问题无法实现。但找到当事人、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能让公众更直观地看到文物破坏行为的长远影响,强化“文物不可再生”的认知。此事也为相关单位敲响警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单位组织活动时都应强化成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将文明素养纳入行为规范,避免类似的集体性失范。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文物保护需要“全链条”守护。景区作为直接管理方,需进一步加强日常巡查与保护措施,对已有损伤的文物及时开展鉴定,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职能部门应持续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行为的惩戒力度;而每个社会成员更应从内心树立“文物是共同财富”的观念,将敬畏历史、守护文明内化为行为自觉。

文物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当我们面对千年古迹时,留下的应是文明的足迹,而非野蛮的刻痕。唯有敬畏历史,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下去,传承给未来的世代。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顺彩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53/151399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