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球迷文化”沦为看台上戾气发泄的借口

来源:红网 作者:卢镇 编辑:汪敏星 2025-07-19 20:42:40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卢镇(湖南工业大学)

北京时间7月18日晚,中超焦点战(成都蓉城vs天津津门虎)却被看台上不和谐的声音抢了戏。部分极端球迷,操起本应用于助威的扩音器,转向辱骂场上球员韦世豪的妻子。不堪其辱的韦世豪,赛后情绪崩溃,泪洒赛场。这一声声辱骂同时也刺痛了无数球迷的心。

赛后,网络民意汹涌,“为韦世豪发声”“严惩不文明行为”的呼声刷屏。然而,这远非孤例。例如,在中超联赛第14轮河南俱乐部酒祖杜康主场对阵成都蓉城足球俱乐部赛后,郑州赛区航体附近发生的恶意涂鸦行为就曾引发关注。扩音器里的恶言,不只是个人行为的失范,更是俱乐部、足协在球迷文化塑造与监管上的缺失与不作为。

所谓球迷文化,本应是凝聚信仰、传承历史的纽带。它是赛场上万人协作的艺术,是“第12人”用文明与创造力为球队注入的力量。曾经爆火的“退钱哥”尚可归咎于失望至极点的情绪爆发,而如今的地域攻击、针对球员及其家人的人身侮辱,让“球迷文化”正沦为极端群体发泄戾气的借口。

这种病态文化的病因,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唯成绩论”心态催生道德失守、行为失范。长期处于低谷的中国足球,失望与挫败往往伴随球迷左右。当成绩久久未能达到期望,挫败感便异化为无差别的攻击欲望。山东泰山本赛季步履维艰,部分球迷对球员、教练的漫天嘘声与背向静默的“谢场”,正是理智彻底让位于情绪宣泄,球迷所关注的早已无关战术,而是发泄自己积攒的失望、愤怒。这种宣泄,非但无助于球队,更是在亲手掘断足球本就微弱的根系。

其次,流量至上的暴力狂欢与集体感染。社交媒体时代,对球员、裁判的辱骂视频被精心剪辑,并被进行病毒式传播扩散。评论区里,“骂得狠”“骂得脏”竟成部分球迷标榜的“榜样”,“对线”互撕沦为博取眼球的捷径。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暴力异化为新的“流量密码”。球迷群体在粗俗文化中迷失,越界行为在相互感染中不断发生。

疗救这种畸形的球迷文化,唯有“刚柔并济”“双管齐下”,才是良方。俱乐部需要担当“文化重塑者”的角色,主动重构球迷价值体系,引导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明确行为禁区。对自家球迷的不文明行为,俱乐部必须及时纠偏,而非仅仅停留在“发公告谴责”阶段。以天津津门虎“三代同框”TIFO的智慧为典型,用传承叙事凝聚球迷认同,将俱乐部塑造成球迷的精神家园。

足协充当“铁面执法者”。借鉴其他地区联赛成熟经验,将看台行为监管与处罚制度化、强硬化。将球迷文化考核纳入俱乐部联赛考核体系,推行“球迷组织负责人责任制”,加强培训与连带处罚。对此次辱骂球员家属的恶性事件,足协必须联合俱乐部彻查、严惩肇事者,并以此为契机,建立看台行为监管机制。

青岛德比看台上,西海岸队徽中升腾的黄龙与象征“同城兄弟,友谊最高”的巨型TIFO交相辉映;云南玉昆的红塔山下,彝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承载着球迷积极的生活愿景,点燃球队的拼搏之火。中国球迷本就拥有无限的智慧、深情与创造力,这才是能让球员感受到支撑的“第12人”力量。球迷文化的高度,决定着中国足球的温度。铲除看台上的“语言暴力”,重构健康、文明的球迷生态,让真正属于足球的激情重回看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卢镇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53/151399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