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一(重庆大学)
近日,河北衡水枣强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张某因在短视频平台高调标注“曾经是张局,现在做抖音”引发争议,其账号随后被平台封禁。张某曾因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被判刑7个月,刑满释放后以“前公务员”身份转型网红,发布的街头跳跃等“无厘头”内容与其过往职务形成强烈反差,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前公职人员因犯罪落马经历而进行的 “社会回归”,不应以牺牲公共形象为代价。我国法律虽未明文禁止刑满释放人员从事自媒体,但曾经违法带来的道德影响,并不会因为刑期结束而自动清零。当张某把公职身份当成“流量密码”,就是把公权力当成了私人提款机,既触碰了大众情感的敏感点,也踩了平台治理的“红线”。
平台在舆情发酵后封禁帐号、下架作品并非过度反应,而是守门有责。眼球经济的逻辑决定了算法天然偏好“冲突”与“反差”,倘若放任“前局长变装尬舞”成为流量噱头,不仅会消解司法惩戒的严肃性,还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拉低社会对公务员群体的整体评价。刑满人员当然有重新就业的权利,但这不等于可以肆无忌惮地贩卖曾经的公权力光环。平台依据社区公约进行处理,本质上是对公共价值的一种维护。
出狱人员,尤其是当他们的犯罪行为涉及公权力时,其“社会回归”需要体面,更需要边界,需要谋生,也需要尊严。社会可以接纳犯错者重来一次,但拒绝其将污点转化为资本。张某在直播里被围观者用“一个跑车就刷厕所”的调侃戏耍恰恰说明,当个人把犯罪经历异化为营销卖点,收获的只能是猎奇与嘲弄,而非真正的社会接纳。
网络时代的“审丑经济”赋予了落马官员等有过犯罪经历的人“高调翻身”的可能性。对此,应进一步完善对公职人员离职后行为尤其是对落马官员行为的监管制度,明确其行为边界。相关部门可探索建立“身份使用提示清单”,细化前公职人员网络行为规范,并鼓励刑释人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获得正当收益,减少捷径依赖。短视频平台应将“敏感身份标签”纳入重点审核词库,对刻意消费过往身份的账号进行前置干预,而非等到舆情爆发才“亡羊补牢”。公众也应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追捧这类博眼球的行为,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魏子一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