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母亲》刷屏,朴实文字承载的深情更珍贵

来源:红网 作者:张磊 编辑:刘经纶 2025-07-12 22:37:36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张磊(南昌大学

近日,一位在工地劳作了大半辈子的60岁大爷,在街头挑战写高考作文《我的母亲》而引起热议。其笔下毫无粉饰、甚至带着泥土与汗水气息的文字,让无数屏幕前的人们捧着纸巾沉默良久,直呼“头皮发麻”“眼泪忍不住”。

这碗由岁月熬煮、用生命搅拌出的“情感老汤”,为何能在充斥着快节奏、感官刺激的互联网上,如此轻易地俘获了千万颗疲惫的心?答案或许藏在那字里行间里。

在快时代里,慢熬的深情更珍贵。 我们的信息流以秒计速更新,热点如潮汐般涨落。AI生成、算法推送的内容,虽是新鲜出炉,但终是镜花水月。而大爷的文字却他用三十年的沉默、大半生的负重与思念,一笔一划在时光里“熬”出来的。一句“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背后是漫长岁月沉淀的孤寂与眷恋;一句“想想母亲当年端那口大铁锅的劲儿”,凝结的是两代人苦难的接力与亲情的韧性。这种基于真实生命历程、经年累月发酵的情感,其浓度与厚度,并非流水线上的情感代餐可比。在快节奏的时代洪流中,它抵抗着数据信息的腐蚀,提醒着我们生命中总有些东西,值得慢下来,值得用一生去铭记和诉说。

在“巧”言下,“拙”语的力量直抵人心。 当下许多流行文字,精于技巧,工于辞藻,或陷于概念的堆砌,或耽于情绪的宣泄。它们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刺激,却常因缺乏真实的血肉和生活的根基而显得华而不实。反观大爷的文字: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扛水泥、扎钢筋磨出的老茧,冻得发抖咬牙撑到天亮的样子……这些细节不是“写”出来的,是从他生活的骨血里“长”出来的。没有华丽修辞,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最朴素的劳作场景、最具体的生活困顿、最直接的思念与愿望。正是这份“拙”,这份未经雕琢的生命质感,反而更轻易地剖开了我们被层层包裹的情感外壳,刺中了人性最共通、最柔软的母题——关于母爱、关于生存、关于失去与永恒的思念。

在“虚拟”包围中,真实的“人味”唤醒共情本能。 技术日新月异,AI写作已能模仿风格、拼凑逻辑,大数据能精准推送我们“可能喜欢”的情感故事。然而,技术再强大,也无法真正复制个体生命在特定时空下,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浸泡出的独特情感与记忆细节。大爷在脚手架上累到极致时,支撑他的是对母亲“端铁锅”身影的具体回忆;他想着等他扛不动水泥了,是回村“挨着那堆土躺下”,只盼再叫一声“妈妈”时,母亲或许能听见。这种源于个体生命深处、带着泥土味、汗水味甚至怀旧气息的“人味”与“泥土味”,是冰冷的算法和虚拟的情感代偿永远无法企及的。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共情本能,让我们瞬间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来处、自己生命中那份沉甸甸的牵挂与念想。

大爷的作文走红,并非偶然,这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寻根”。在信息过载、表达浮夸、情感代偿日益普遍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这种“时光熬煮”的真实情感,更珍视这种未经包装的生命表达。它提醒我们,文字的生命力不在于技术的炫目或形式的精巧,而在于它能否承载个体真实的生命体验,能否触达人性深处最普遍的共鸣。好文字的光华,如同那坟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草,是时间与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任何外力都无法掩盖的生命印记。

这位农民工大爷用他最朴素的笔,为我们熬煮了一碗关于母亲、关于生命、关于思念的浓汤。在这个快节奏年代,我们痛饮之后,是时候思考:如何才能让这样扎根生活、饱含“人味”的真诚表达,不再是网络上的“稀有品”,而成为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家常菜”?毕竟,再智能的AI,也替代不了那句沉淀了三十多年、带着体温与颤抖的“妈妈,我想你”。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磊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56/151222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