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你吃的比狗舔的还干净”,近日,游客陈女士在浙江杭州一火锅店就餐后,因在外卖平台写差评,遭到店家辱骂。7月13日,陈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杭州警方上门教育后,店方已主动向她道歉。
这起纠纷最令人深思的,不是简单的服务态度问题,而是其中展现出的服务业某种集体心理困境。商家将监控画面截图公开并配以侮辱性文字,这种行为背后反映的是一种“顾客即敌人”的扭曲认知。在这种认知下,差评不再被视为改进服务的契机,而成了必须“反击”的挑衅。这种心理在服务业并不罕见,从外卖小哥恶意报复差评顾客,到某些商家对投诉顾客的冷暴力,都在重复着同一个悲剧——把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异化为尊严的对抗。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服务行业培训体系的缺失。许多企业将服务简化为流程化的操作规范,却忽视了服务意识的培养。涉事餐厅解释“当事服务员是新来的”,恰恰暴露了这一问题——新员工可能接受了操作培训,却未必理解服务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其次是评价机制的异化。在评分直接影响生意的压力下,一些商家将差评视为对其生存的威胁,而非改进的动力。更重要的是,社会上对服务行业的偏见依然存在,部分从业者内心缺乏职业认同感,容易将正常的服务要求视为对其人格的贬低。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新定义服务的本质。服务不是低声下气的讨好,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现代社会分工中平等的价值交换。顾客支付费用购买服务,从业者通过专业技能获取报酬,这本应是互惠互利的平等关系。真正的服务尊严不在于谁“压过”谁,而在于专业地完成价值交换的同时,保持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尊重。
构建这种健康的服务关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服务培训体系,不仅要教员工“怎么做”,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做”。平台需要优化评价机制,既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也要为商家提供合理的申诉渠道。而作为消费者,也需要学会合理表达诉求,避免将正常的服务反馈变成情绪宣泄。
杭州这起事件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优质的服务体验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结果。只有当商家不再把顾客当“对手”,顾客不再把服务者当“仆人”,服务业才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窗口。服务,本不应是尊严的较量场,而应是人与人之间善意的连接点。在这个连接点上,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满意的服务,更是现代社会应有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