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铁上打电话7小时扰民,该补哪些课

来源:红网 作者:翟云雪 编辑:汪敏星 2025-07-29 18:02:39
时刻新闻
—分享—

□翟云雪

7月25日,有网友发文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的“奇遇”。据其描述,一位乘坐高铁的“大佬”从早上八点半上车后,就开始不间断地打电话,听取下属汇报并指导工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大佬才停下用餐。网友本以为可以清静一会儿,不料仅仅十分钟后,这位“大佬”放下饭碗,又拿起了电话继续“奋战”。(7月28日 大象新闻)

高铁是公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当一列高铁在各个站点间穿梭往来时,车上的乘客本该在忙碌的喧嚣中获得片刻的宁静。然而,一段加起来长达七个半小时的“电话轰炸”,却让这趟旅程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听觉煎熬”。此事不仅引发了周围乘客的吐槽,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热议。

的确,高铁商务舱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为乘客提供了能够更加专注处理事务的空间。但将近七个半小时的工作通话,难免会给他人带来噪音污染、造成心理困扰。

对此,12306客服也进行了解释:“(铁路规定中)没有专门条款禁止旅客打电话或说话。如果您认为对方影响到您休息,可以向列车工作人员反馈。”可见,工作人员规范乘客行为的主要依据来源于《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但《条例》目前对于“噪声扰民”的问题,并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和处罚办法。工作人员虽负有维持列车秩序的重要职责,但倘若面对拒不配合的乘客,也只能进行柔性劝导而不可采取强制措施。

那么,此类问题是否无解?工作人员给出了另一建议:乘客在购票时尽量选择“静音车厢”,以减少噪声影响。这一做法看似解决了“电话扰人”的困境,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据资料显示,并非全部的高铁车次都设置了“静音车厢”;退一步讲,即便想要乘坐的车次设置了“静音车厢”,在车厢有限、车票紧张的情况下也是“一座难求”,无法满足广大乘客的需要。因此,除加强文明引导、贴示提醒标语外,铁路部门可以在拓展“静音车厢”数量、优化隔音装备设计上下功夫,为出行乘客提供更加舒适优质的环境保障。

此外,还有网友主张从法律的角度出发,通过完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制度法规,把交通工具内部的噪声污染纳入法律监管范围内,让那些造成实质性噪声污染的乘客付出代价。这一建议也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毕竟惩罚不是目的,规范才是根本。让制造噪声污染的行为得到严肃处理,让屡经劝说不改的人们吸取深刻教训,或许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从禁食泡面引发的热烈争论,到一次性座套的火爆售卖,再到长达七个半小时的电话轰炸,这些事情看似是高铁旅途中发生的短暂插曲,却映照出在公共治理中如何兼顾温度与制度、平衡人情与规则的永恒课题。在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列车管理服务既要尊重独立个体的实际需求,也要保障普通大众的基本权利;既要给予科学合理的暖心关怀,也要维护公共空间的和谐秩序。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乘客在旅途中获得美好的体验,让“出行难题”不再成为广大群众的烦恼。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翟云雪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3/151644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