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村新公厕成摆设,须砸掉形式主义“铁锁”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2025-07-21 21:27:41
时刻新闻
—分享—

□周荣光

7月20日,据央视《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群众举报称,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位。

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顽疾,更折射出部分地方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和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

形式主义的“铁锁”锁住的不仅是公厕大门,更是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创新。稷山县的案例并非孤例,早在2019年,央视就曾揭露农村厕改沦为“样子货”的现象。如今同样的问题再次上演,说明形式主义已披上“示范村建设”的新外衣,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侵蚀着乡村振兴的根基。村委会工作人员“为省清理麻烦”而锁门的说辞,县农业农村局“镜头前开门、镜头后上锁”的表演,无不显示出某些基层干部将“对上负责”异化为“对上表演”的扭曲逻辑。这种欺上瞒下,造成了财政资金和民众信任的双重流失。

“厕所革命”沦为“厕所摆设”的背后,是政绩考核机制的严重扭曲。当每座造价超10万元的公厕成为村庄的“门面”而非便民设施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将民生工程异化为“可视政绩”的畸形思维。这种思维下,公共设施的“存在”比“使用”更重要,“建设”比“管理”更受重视,“数字达标”比“实际效果”更受关注。村委会要求记者“要使用请自己负责清洁”的态度,暴露出部分基层干部将公共服务视为负担而非责任的错误认知。这种认知下,村民的如厕需求被简化为“村民素质低”,闲置理由被转化为“担心维护费用”,惠民初心在层层推诿中消磨殆尽。

打破形式主义的“铁锁”,需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厕所革命”成功的河南栾川县和湖北团风县,一条共同的经验是必须坚持实用导向。栾川县采取差异化改造策略,根据地区特点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团风县设立专项奖补资金,细化管理标准。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将村民实际使用体验作为衡量工程成效的首要标准。乡村振兴不是建给领导看的“盆景”,而是要让农民有实实在在获得感的民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将设施使用率、村民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倒逼基层干部从“重建设轻管理”转向“建设管理并重”。

厕所虽小,却是检验基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当稷山县的村民仍需奔向百米外“刺鼻异味扑面而来”的露天旱厕时,所谓的“示范村建设”便成了莫大的讽刺。要让惠民举措真正落地见效,就必须砸掉形式主义的“铁锁”,让公共设施从“领导看得见的地方”走向“群众用得着的日常”。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唯有将百姓的“方便”之事放在心头,将“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才能避免更多的惠民工程沦为“伤民工程”。毕竟,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不是光鲜亮丽的数字和图片,而是农民脸上满意的笑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5/1514443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