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长沙理工大学)
当城市沉入夜色,南京的公交车悄然卸下白日的使命,车厢内满载的已非归家的乘客,而是一件件亟待送达的包裹。据南方周末报道,这场“白天拉客、半夜拉货”的创新图景,自2024年9月以来,正在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悄然铺展。短短两个半小时,主城区的快件即可完成中转,市民当日收货成为现实。
公交与物流这场看似意外的“双向奔赴”,为面临生存困境的公交系统推开了一扇自救之窗。公交系统的步履维艰已非一日之寒。客流持续下滑、运营成本高企,不少城市的公交公司挣扎在亏损边缘。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公交系统承载的巨大公共资源价值,星罗棋布的线路网络、娴熟的调度能力、庞大的合规运力储备,这些恰是快递物流在提质增效中所渴求的要素。当“公交运力”与“物流需求”在深夜相结合,闲置资源被唤醒,社会综合运输成本得以降低,公交公司也由此开辟增收渠道,实现了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微妙平衡。
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能轻易复制这场双向奔赴的佳话。公交跨界自救的探索,其深度与广度仍受多重现实掣肘。一方面,这种模式的适用性天然依赖本地快递业务的规模与需求密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公交体系沉重的历史包袱与僵化的运营机制,往往使单一副业难以成为脱困的万能钥匙。公交公司在尝试初期就面临巨大转型阵痛是毋庸置疑的,习惯于固定线路与时刻表的公交司机,需重新适应物流灵活的点对点配送节奏;以客运安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也需为货物运输的权责划分、风险管控重新构建框架。这些“水土不服”的细节,恰是模式能否扎根的关键。
更值得深思的是公共服务与市场逻辑如何兼容的深层命题。公交资产多由公共财政投入与补贴支撑,若以补贴后的“低成本”优势参与物流市场竞争,是否扭曲了公平?一旦货物在运输途中发生损毁或事故,在公共服务与商业合作的双重属性下,责任主体又将如何界定?这些模糊的边界若不能通过清晰的规则加以厘清,不仅合作难以长久,更可能侵蚀公交服务主业的公信力根基。
因此,公交跨界自救的步子固然应鼓励迈得更大些,但探索的方向与步伐更需清醒与稳健。首要原则是坚守主业初心。公交一切转型探索的最终归宿,必须是保障其公共服务“正业”的可持续性与品质。若为追逐副业利润而削弱了公交的准点率、覆盖率或乘坐体验,便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同时破茧重生需靠内生变革。长期依赖政府“输血”的公交企业,欲在市场中真正实现“造血”,必须勇于打破机制藩篱,培育适应合作与创新的市场化基因。这既需要内部管理流程的柔性再造,也需要建立更贴近市场规则的激励与风控体系。
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每个城市公交的困境根源、资源禀赋与市场空间迥然不同。兰州城乡公交尝试利用郊区线路富余运力承接农产品进城物流,成都则探索旅游专线车辆在非旺季承接特色商品运输。盲目照搬南京模式或西安经验,可能会陷入新的水土不服。
公交“半夜拉货”的自救新篇,其意义远超增加几笔营收。它以一种务实而富有想象力的姿态,打破了公共服务机构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勇敢探寻市场化生存的新可能。每一次方向盘在夜色中转动,每一次包裹被高效送达,都是对旧有模式的突围。
未来的道路仍多崎岖,但唯有在坚守初心、激活内力、因地制宜的稳健探索中,公交系统这个承载着千万人日常出行的庞大网络,才能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寻得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