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代城墙砖遭标价倒卖,谁在肢解历史遗产?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启敏 编辑:吴海刚 2025-07-24 18:25:4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刘启敏(山西大学)

7月24日,九派新闻报道,近日,山西襄汾县汾城镇的明代城墙砖在电商平台以每块95元的价格公然售卖。商品详情页中,“崇祯四年”的铭文清晰可见。这场看似你情我愿的交易背后,是文物保护的深层危机——当承载四百年文明的城墙砖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历史遗产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肢解。

电商平台与消费狂欢,正在构建文物犯罪的温床。本次事件中,倒卖者堂而皇之地表示“这些老城墙砖均采集自临汾当地”,而电商平台对“明代城墙砖”“崇祯四年”等关键词竟毫无过滤机制。更值得警惕的是买家的群体性失语——他们以“文化情怀”之名行文物破坏之实,将不可再生的历史构件转化为私人珍藏或庭院装饰品。当一则则交易记录在平台生成,我们目睹的不仅是监管机制的失效,更是历史敬畏感的集体消逝。

被切割的每块城砖,都是历史记忆的永久性缺失。襄汾明代城墙作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其青砖承载着多重文明密码,砖体暗藏的窑口标记与工匠铭文,承载着古代手工业的标准化密码;城墙整体结构中的夯土技法与军事防御智慧,更是华夏营城史的活化石。然而当它们被拆解为95元的“仿古建材”,历史信息链随之断裂。文物脱离原生环境,便沦为丧失语境的“孤儿。买家们用金钱购买的“历史感”,实则是杀死历史的刀刃。

低级别文物的生存困境,暴露了保护体系的致命短板。基层专职文保员短缺;被民居包围的墙体难以安装监控设备;未定级的散落构件常处于“无人认领”状态。更值得深思的是:现行《文物保护法》对电商平台倒卖文物行为缺乏明确罚则,形成监管真空,当法律滞后遭遇技术盲区,文物的悲剧便注定重演。

历史从不在商品详情页中永生,襄汾古城墙的遭遇很可能是低级别文物生存现状的缩影。梁思成面对北京城墙拆除时悲叹“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今日被标价95元售卖的每块城砖,何尝不是从民族躯体上剥离的血肉?历史无法在电商购物车中永生,唯有敬畏之心与制度铠甲,能让文明血脉流淌过下一个四百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启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8/151518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