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考录取季,警惕“通知书”背后的诈骗陷阱

来源:红网 作者:王同文 许华凌 编辑:吴海刚 2025-07-24 18:25:36
时刻新闻
—分享—

□王同文 许华凌

高考录取季,高考学子收通知,谣言信息要警惕。分数不够能补录?链接补办通知书?陌生来电发奖助学金?这些套路要当心,收好这份防诈指南。(7月24日 央视新闻)

守住录取季的安全防线,才能让学子们的每一份努力不被辜负。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推进,考生和家长在期待录取结果的同时,也需提防不法分子利用伪造通知书、虚假补录等套路实施的诈骗行为。近年来,此类案件屡见不鲜,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影响考生前途。因此,增强防范意识、掌握识别技巧至关重要。

当前,诈骗手段呈现专业化、精准化特征。不法分子伪造高校公章制作逼真录取通知书,甚至搭建钓鱼网站仿冒教育部门页面;更有团伙冒充招生办人员,以“补录名额”“点招录取”为由索要数万至数十万“疏通费”。

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但只要冷静、审慎、细心对待,就能避开骗子的预设陷阱。他们的惯用伎俩大致表现在:一是发送虚假通知催缴费用,二是谎称可内部操作花钱补录,三是伪造信息编造谣言欺骗学生,四是冒充相关人员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或要求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五是设置钓鱼链接陷阱骗取钱财。无论骗子们如何处心积虑、骗术百出,都只不过是上述手段的变种而已。

如何拥有一双识破骗子行骗之术的“火眼金睛”,让自己不掉入陷阱,网安局给出的“四要四不要”就是防范指南。要仔细核对纸质通知书各项要素,要通过官方网站或电话进行查询,要通过官方渠道缴费,要对任何来源不明的录取信息、收费要求、助学通知等进行主动核实确认。不要轻易点击任何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二维码,不要轻信任何“内部指标”“花钱补录”等说辞,不要给任何陌生人透露个人身份证号、考生号、银行卡号、密码及短信验证码,不要向任何不明身份的账户或个人转账汇款。

高考录取季的诈骗治理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防范体系。教育部门已实施“点亮权威官网标识”行动,协调互联网平台进行权威标识,便于公众识别;公安机关建立大数据预警模型,实时追踪诈骗手法演变趋势,实现涉诈资金“秒级冻结”;高校通过招生网、官方App等渠道公示录取流程,明确标注官方缴费账户信息‌,提供免费的志愿填报参考服务;主流媒体及时发布典型案例,揭露各类诈骗套路;网络平台通过技术赋能监管,加强涉考关键词监测,清理虚假招生广告;考生和家长要破除升学功利心态,树立正确升学观就业观价值观。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全民反诈氛围。

当每个家庭都能理性看待升学,当每位学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那些精心设计的诈骗套路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唯有破除“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思维定式,让多元成才观成为社会共识,才能从根源上消解诈骗滋生的土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同文 许华凌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8/151520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