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东旭(湖南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曾在毕业典礼上用一段短剧式开场白描绘文科教师的现实困境。深圳新闻网报道,汤教授在意外出圈后,出面解释自己的“玩梗”行为,他说早已在大学课堂上引入“短剧桥段”作为讲课时举例的素材,与此前以鲁迅、金庸等举例相似,私下里,他成为短剧的忠实用户已经有一两年的时间。(7月23日 深圳新闻网)
这种沉迷,是文化精英在俯身通俗文化,并且可以说他在交融之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在笔者看来,汤教授作为精英群体的一分子,他对于短剧的追捧,能够有效防止象牙塔和市井的断层。我们不应把短剧当作简单的“电子榨菜”,而是掌握解码短剧——这一时代产物的能力,来剖析当代情感结构。
短剧式的发言获得了学生们的拥护,有人在教授致辞下留言,“我的痛苦,被听见了”,用玩梗、诙谐的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不乏对关于文科的意义和困境的讨论,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在讨论同一个剧本中无形拉近了。
或许存在前辈学者觉得难以置信,教授觉得尽管读书人常批评市侩行为,但在家庭危机面前,他们未必比那些令人反感的亲戚更具道德优势。短剧成为他对抗学术自负的警钟、自我警醒的手段。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人造飞雪反映了人类对永恒诗意的渴望。
文化向下兼容也绝非所谓无原则的献媚。汤教授会在课堂让学生用短剧手法改编《诗经・氓》,当古代弃妇故事变身职场逆袭剧,让“穿越”“重生”老元素呼应当代女性主义的新芽。这种形态既保持了精英文化的深度,又具备大众文化的传播力。面对流行的元素,我们在文化向下兼容过程中,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让步,而是要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让人们看到一个让他们期待的文化现象。
当精英话语走下神坛,迈入热气腾腾的当代精神现场。这不是文化的降格,而是把学术从神坛、从博物馆放到时代血脉里,让奔腾的活水赋予文化新的力量、精神和价值。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舒东旭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