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实(云南财经大学)
7月24日,据新京报报道,主播辛巴自创的卫生巾品牌“棉密码”存在卫生安全问题。消费者集体送检的检测报告显示,从2019年9月到2025年1月,多个批次的棉密码茶氧夜用卫生巾、茶氧日用卫生巾等品类均检出超高含量硫脲,其中一款棉密码樱花·舒缓型卫生巾的硫脲含量高达16653.4679μg/g。硫脲是一种在工业、农业、医药领域广泛应用的含硫有机化合物,被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 (2015) 版》。国际癌症研究联盟将其列为3类致癌物,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较高的生物健康风险。
当顶流主播的流量光环与产品质量风险碰撞,我们不得不审视网红品牌在直播电商“快速起盘、流量变现”的逻辑下游走于合规边缘、“擦边球”生存的畸形生态带来的畸形恶果。
直播电商的核心逻辑是“流量”击穿传统商业的初步低效周期。网红自创品牌往往追求“三个月起盘、半年爆品”的速度,在这种节奏下,品控环节极易成为效率的牺牲品。以当事方“棉密码”为例,其从供应链搭建到产品上市,若严格遵循“原材料溯源、多轮质检、长期毒理测试”,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将大幅上升,便与快速收割流量的目标冲突。于是,“简化品控流程、模糊风险评估”成为潜规则——只要能通过最基础的行业抽检,只要流量热度能覆盖潜在风险,“灰色合规”就成了心照不宣的选择。
该事件失衡的本质是新型商业模式与传统监管体系的衔接错位。直播电商的“短平快”撞上了监管的“流程化、滞后性”:行业标准更新慢于商业模式迭代,监管部门对网红品牌的生产链路把控力弱导致企业有空子可钻。正如卫生巾行业对“硫脲”这类物质的使用限制可能散落在化工、农业标准里,日用品生产监管未能及时整合给了企业“打擦边球”的空间——只要产品微生物指标合格,风险物质的隐患就被暂时掩盖。
网红品牌似乎认为,流量信用足以替代质量信用。主播的粉丝基础、直播间的销售数据、社交平台的声量,共同构成一道“信任屏障”,让消费者降低对合规性的审视。辛巴团队打造“棉密码”时大概率算准了粉丝会因主播背书而默认产品合规——这种流量信任的实质是将合规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信任”买单却要承担健康风险,而企业在灰色地带中既享受流量红利,又规避了严格品控的成本。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灰色地带正在形成行业传导效应。当头部网红品牌靠“擦边球”快速起盘、获利,中小品牌会跟风效仿将“简化品控、依赖流量信任”奉为生存法则。长此以往,直播电商的品控底线会不断下滑,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认真做品控、守合规的品牌因成本高、起盘慢,被“灰色合规”的快消品牌挤压市场。此次“棉密码”事件,若不能引发行业对合规逻辑的反思,未来只会有更多“硫脲卫生巾”“风险日用品”流入市场。
针对该困局需构建流量与合规共轨的新生态。监管层面,应建立直播电商品牌动态监管机制,对网红自创品牌实施全流程追溯:从供应链资质审核到生产环节飞检,再到销售数据与品控报告的实时关联,用数字化监管压缩“灰色空间”。平台方需承担前置审核责任将品控合规性纳入网红品牌入驻门槛,比如要求提交第三方长期毒理测试报告、供应链透明化承诺书,让“流量”与“合规资质”深度绑定。
网红品牌必须清醒认识:流量只是放大器,而非遮羞布。辛巴团队若想挽回信任,不能仅靠危机公关,而要重建“品控优先”的底层逻辑——公开供应链溯源数据、引入独立第三方长期监督、设立消费者健康赔偿基金。唯有让合规成本成为流量变现的前提而非可选项,才能跳出灰色地带。
“棉密码”风波给直播电商敲响了警钟。当流量逻辑与品控逻辑激烈碰撞,唯有以监管革新为纲、平台担当为领、企业自省为要,才能驱散“灰色合规”的阴霾。直播电商卖的是产品,更是信任;若信任建立在“擦边球”上,再耀眼的流量光环也撑不起品牌的长久未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戚实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