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7月19日,2025年广州中考成绩正式放榜。这本是考生和家长期待已久的时刻,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令家长们苦不堪言的骚扰电话和短信。“天天接到啊。”一提到骚扰电话,广州中考家长陈红就不禁“吐槽”了起来:“平常每天能接到三四个这类骚扰电话,最高峰的时候,我和丈夫两人加起来平均一天能接到20个左右。”主要是推广“低分可上名校”的。(7月24日 《南方都市报》)
中考成绩放榜后,广州家长陈红一天接到20多个“低分可上名校”的骚扰电话——这样的场景,每年升学季都会如期上演。当家长们还在为孩子的分数忐忑时,精准到“知道孩子刚考完中考”的推销信息已如潮水般涌来,背后是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隐忧,更折射出升学焦虑被牟利者利用的现实。
这些骚扰电话的“精准度”令人咋舌:它们知道孩子刚参加中考,清楚家长对升学的迫切,甚至能模糊提及“分数不够”的痛点。这种精准,绝非偶然。家长们普遍疑惑:“没填过陌生链接,没留过过多信息,对方是怎么找到我的?”答案或许藏在信息流转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周边的培训机构登记,到线上升学咨询的表单填写,再到某些平台的“志愿填报指导”引流——每一个看似合理的信息提交,都可能成为数据泄露的源头。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机构通过非法渠道批量购买考生信息,再根据分数段、报考区域进行分类,针对性推送“保录取”“特招名额”等虚假承诺,把家长的焦虑转化为牟利的工具。
“低分上名校”的话术本身就充满陷阱。正规升学有明确的分数线和录取流程,所谓“内部名额”“特殊通道”要么是诈骗,要么是违规操作。但对分数不理想的家长而言,这类信息如同“救命稻草”,即便心存疑虑,也可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应,反而给了骚扰者持续纠缠的机会。更恶劣的是,一些机构在获取家长信息后,不仅推销产品,还可能将数据二次转卖,形成“信息泄露——精准骚扰——数据再流通”的黑色链条,让家长陷入无休止的骚扰中。
治理这类乱象,不能只靠家长“拒接陌生电话”。一方面,需斩断信息泄露的源头。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考生信息管理,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边界,对违规泄露信息的行为严肃追责;对培训机构、志愿填报平台等第三方,要强化资质审核,严禁其以“指导”为名套取信息,对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司法机关应依法严惩。另一方面,要揭穿“低分上名校”的骗局。教育部门可通过官方渠道明确升学政策,曝光典型诈骗案例,让家长认清“捷径”背后的风险;运营商也应加强对骚扰电话的拦截,利用技术手段过滤虚假推销信息,减少对家长的干扰。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升学焦虑的滋生。当“唯分数论”的压力传导到家长身上,当“名校情结”被不断放大,一些家长难免病急乱投医,给了骚扰者可乘之机。但再迫切的需求,也不应成为信息被滥用的理由;再焦虑的心情,也需要保持对“捷径”的警惕。毕竟,真正的升学路径,从来没有“暗箱操作”,只有合规与透明。
从中考到高考,从“低分上名校”到“保过培训班”,骚扰电话的套路换了又换,但本质都是对个人信息的滥用和对家长焦虑的消费。治理这类乱象,既要堵住信息泄露的漏洞,也要破除“捷径思维”的迷障。唯有如此,才能让家长们在升学季少些被骚扰的烦躁,多些对规则的安心。
最后想问这样两句话:其一,一天20多个“低分上名校”骚扰电话,是怎么精准找到家长的?其二,治理骚扰电话好多年了,各种制度都是健全的,为何骚扰电话还能如此猖狂,到底是技术拦截有问题,还是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