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村委会变身托管班,解决留守儿童“看护难”

来源:红网 作者:曹鹏 编辑:汪敏星 2025-07-25 17:44:29
时刻新闻
—分享—

□曹鹏

近日,各地村委会利用闲置房间、会议室等场所,发动高考毕业生、返乡大学生、在校教师等群体,为留守儿童开办起爱心托管班的话题频上热搜,赢得网友一片点赞与“求推广”的呼声。

每逢暑假,乡村留守儿童看护问题便成为萦绕在许多乡村家庭心头的“老大难”。孩子们脱离了学校的管束,“天性”释放,或沉迷手机游戏、昼夜颠倒,或结伴野泳于危险水域。不仅荒废了学业,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而承担主要看护责任的祖辈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保障基本生活已属不易,想要进行作业辅导、安全教育更是“力不从心”。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中,村委会“变身”托管班,既解决了留守儿童的看护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办成了真真切切的“民生好事”。

这份“暖心”,首先暖在精准回应了迫切的民生痛点。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绝非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乡村家庭和谐稳定乃至社会公共安全的公共议题。村委会作为最贴近村民的基层组织,对辖区内家庭的实际困难知根知底。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普遍性焦虑,主动将“办公地”转化为“托举地”,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服务资源,精准对接了村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这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主动作为,正是基层治理“温度”的生动体现。

这份“暖心”,更暖在探索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基层服务新路径。破解看护难题,政府主导的专业托管机构固然重要,但在广袤乡村,全覆盖、高标准的专业托管服务,投入巨大,短期内难以实现。村委会的“土办法”恰恰提供了另一种思路:盘活闲置空间,变“沉睡资产”为“活力场所”;动员本土力量,激发返乡大学生、教师的乡土情怀与志愿精神;提供基础服务,聚焦课业辅导、兴趣培养与安全看护等核心需求。这种模式投入小、门槛低、见效快,充分利用了乡村熟人社会的信任基础和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实际、具有内生动力、可持续性强的服务供给新路子。

这份“暖心”,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面对留守儿童这一复杂社会问题,村委会没有选择被动等待上级指令或资源倾斜,而是主动出击,因地制宜地创造性解决问题。这超越了简单的“看孩子”功能,是基层治理单元功能的一次积极拓展。它标志着村委会从传统的管理、协调角色,向更主动的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社区营造者转变。这种“小切口”的创新实践,为解决乡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彰显了基层组织的活力与担当。

村委会变身“爱心托管班”,看似是空间功能的简单转换,实则是基层治理理念与实践的一次温暖升级。它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破解留守儿童暑期“看护难”这一民生痛点提供了务实有效的“暖心方案”。这份源自基层的智慧与担当,不仅托起了孩子们一个安全、充实、有意义的假期,更托起了乡村家庭的安心与希望,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生动注脚。其经验做法,值得认真总结、大力推广,让更多乡村的孩子们能在“家门口”感受到这份来自基层组织的温暖守护。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曹鹏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9/151558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