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警惕“银发经济”异化,私域直播乱象亟待治理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庠垄 编辑:汪敏星 2025-07-30 21:00:28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刘庠垄(湘南学院)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市场上有人打着“银发经济”的幌子,专做坑老骗老的勾当。一家名为“香山真选”的私域营销机构,在某城市有20多家门店,而这些门店基本是以酬宾福利和直播奖励来吸引老年消费者关注。(7月28日 央视财经)

假大米、假鞋垫,免费领鸡蛋的背后,是一场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折射出当前银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这背后是广阔的“银发经济”市场。而“银发经济”的美好愿景正被精心包装的骗局侵蚀,形成监管难以穿透的“暗网生态”。

私域直播的“非请勿进”机制,本质上构建了一个信息黑箱。封闭化传播链完成了对老年人的精准围猎。主播通过伪造“御医传人”“中医世家”等身份,在封闭社群中实施情感操控,形成了一套的标准化流程。

更隐蔽的是技术层面的反监管设计。直播间链接短时间内失效、画面无法回放的特性,使得取证困难。而平台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诈骗模式。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直播购物投诉数据显示,2023年私域直播投诉量同比激增200%,而老年人占直播购物投诉的35%以上。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养老钱化为泡影。

现有监管框架在应对私域直播时暴露出明显滞后性。尽管《广告法》明确禁止虚假宣传,但私域场景的非公开性使得监管部门难以主动发现线索。同时,技术手段的代际鸿沟加剧了治理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与诈骗团伙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手段协助其逃避监管,这种“猫鼠合谋”使得法律威慑力大打折扣。

治理私域直播乱象,需要多维度的制度创新。在技术层面,可借鉴无锡经验,推广AI监测系统,通过区块链存证实现违规证据的司法确认,同时要求平台强制保存直播数据,破解“播完即删”的取证困局。在法律层面,应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填补情感与认知的双重缺口:老年人对情感陪伴的需求被骗子利用,成为受骗主因。子女需承担起数字反哺责任,提供情感支持等。毕竟反诈不能仅靠法律铁拳,更需织密关爱网络。

让“银发经济”真正成为老年群体的“幸福经济”,而非骗子觊觎的“提款机”。这场关乎老年群体福祉的治理攻坚战,考验的不仅是监管智慧,更是整个社会的文明成色。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庠垄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74/151679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