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法治日报》7月30日报道,电商平台上1元“金项链”、0.99元“翡翠挂坠”等超低价商品泛滥,实则是商家精心设计的骗局。这些商品以“足金”“天然翡翠”为噱头,辅以“好评返现”等手段诱导消费,最终以掉漆、染色、链接失效等方式逃避责任。这场荒诞的“1元奢侈品”狂欢,暴露的不仅是商家的无良,更是监管的漏洞和消费生态的畸形。
超低价商品的生存逻辑,本质是“流量游戏”。商家通过“镀金”冒充“足金”“和田钰”混淆“和田玉”等文字游戏,利用消费者对专业术语的认知盲区,制造信息不对称。更狡猾的是,他们以“工艺品”证书规避法律责任,用“好评返现”刷单提升店铺权重,再通过改卖高利润商品或直接关店“金蝉脱壳”。这种“引流—换品—关店”的套路,早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骗局并非孤立存在。从早年“9.9元包邮”的劣质商品,到如今“1元足金”的虚假宣传,低价陷阱不断升级,反映出部分电商平台对商家资质审核的松懈。某平台卖家直言“一个有3000+销量的珠宝店可卖2000元”,可见违规成本之低、牟利空间之大。
面对乱象,平台常以“类目调整”“店铺注销”为由推诿,监管也往往滞后。例如,商家用失效链接逃避追责时,消费者维权无门;而当个人信息被泄露用于诈骗后,损失已难以挽回。这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平台对商品宣传的实质性审查缺位,二是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尚未打通。
平台可探索“低价特殊商品备案制”,对珠宝、贵金属等品类设置价格红线,自动触发平台审核。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应建立“电商失信黑名单”,对频繁更换类目、注销店铺的商家实施跨平台联合惩戒。
消费者对“1元买黄金”的荒诞叙事半信半疑却仍下单,折射出某种投机心理。正如某网友调侃:“明知是塑料,就想看看能假到什么程度。”这种“猎奇式消费”无形中助长了商家气焰。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部分电商平台长期推崇“低价优先”的流量分配机制,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破解困局,需要平台跳出“商品交易总额至上”的思维,将商品质量、商家信用纳入推荐算法核心指标。
1元“金项链”的闹剧,是数字经济时代诚信缺失的缩影。无论是平台用技术手段封堵漏洞,还是消费者以理性消费投票,最终目标都是让“低价骗局”失去生存土壤。当监管的牙齿更锋利、平台的过滤网更细密、消费者的眼睛更明亮时,“镀金”才不会再被包装成“足金”,而“翡翠”也不必靠染色来伪装高贵。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