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雨(广西大学)
6月26日,一段“工地大叔参加北京图书大厦读书会”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感动。视频中的大叔名叫刘诗利,年近六旬,来自河南濮阳,是一名建筑工人。工作之余,他热爱读书,在偶然间参加了作家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其质朴的形象与对知识的渴望,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6月27日 《河南日报》)
刘诗利大叔的生活并不轻松,初中毕业后因条件艰苦未能继续学业,便投身于建筑工作,辗转各地工地,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即便如此,他始终保持着对读书的热爱,建筑、农机、电焊、诗歌类书籍,甚至《辞海》等工具书都是他的精神食粮。在打工间隙,他常去书店、图书馆,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新书分享会上,他的专注与执着,让人们看到了在平凡生活中追求精神富足的坚韧力量。
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发网友的广泛共鸣,不仅仅因为刘诗利大叔的身份与场景的反差,更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在忙碌中渐渐遗忘了阅读的美好,而刘诗利大叔却在钢筋水泥与繁重劳作之间,为自己保留了一片书香天地。他的坚持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身处何种境地,知识的大门永远敞开,精神的追求不应被物质的困境所束缚。这种对知识纯粹的热爱和坚守,正是当下社会所稀缺且珍贵的品质。
从另一个角度看,刘诗利大叔的经历也反映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普及的重要性。像他这样的务工者,可能由于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了解不足,或是受限于经济条件、工作时间,在享受文化资源上存在一定障碍。尽管如此,他依然凭借自身努力,积极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这也提醒着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资源的宣传与推广,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让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场所更好地向不同群体开放,降低参与文化活动的门槛,使更多像刘诗利大叔这样热爱知识的人,能够便捷地享受到丰富的文化滋养。
同时,陈行甲为刘诗利大叔签名赠书并留下联系方式的举动,同样令人倍感温暖。这不仅是对个体热爱阅读的尊重与鼓励,更是一种社会善意的传递。它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怀,这种温暖的互动,让我们看到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能收获他人的支持与尊重,也让社会充满了更多温情与希望。
工地大叔参加读书会,看似是一个偶然的个体事件,实则映射出大众对知识、对积极生活态度的向往与追求。希望这一事件能成为一个契机,激励更多人重拾书本,在知识中找到前行的力量;也期待社会能够更加关注每一个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构建全民阅读、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而共同努力。因为,每一个热爱知识的灵魂,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对精神富足的追求,都应得到支持与鼓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欣雨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