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医保报销、租房合同、就业求职、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大学生平时从哪里获取这类生活常识,是否需要学校开设一门常识课?近日,中国青年报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6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
医院看病流程、如何使用医保、如何租房、如何使用交通工具……这些看似平淡无奇且耳熟能详的生活场景,对于初入大学的“天之骄子”来说,或许是一片尚未探索的新天地。他们面对陌生社会场景时的忐忑与无助,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迫切需求,理应受到关注和“被看见”。
高中三年,学生们专心备战高考,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父母的“后勤保障”,很少直面现实问题。遇到生活难题时,尽管可以通过网络参考,但依然遮掩不住准大学生们的窘迫。因此,南京传媒学院为学生开设的《大学生生活指南》公选课,一下子引发了本校、外校乃至网络上大学生们的热议。
对于“是否需要学校开设一门常识课”,近九成被调查的大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再次验证了现代大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强烈需求。然而,“生活指南”这门课,真该由大学来“补”吗?笔者并不认同。
首先,有些大学生活的实用技能,需要在进入校园前提前掌握。例如,在大学所在地如何乘坐地铁、学习用品的购置、如何熟悉校园场馆等。这些若等到学校选修课才学,岂不是慢半拍?
其次,“纸上得来终觉浅”,源自生活实践的技能,才能真正形成经验与认知。教授在课堂上讲解“生活技能”,难免有“纸上谈兵”之感。像“烹饪技巧”“租房注意事项”“挑选成熟西瓜”等生活技巧,仅靠教授的讲义,恐怕难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再者,“生活指南”类课程对学生固然重要,但如何让课程有价值、不沦为“水课”,更值得思考。若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当大学纷纷开设《大学生活指南》选修课,学生为学分而学,教授为教学任务而教,而非真正提升生活技能,那么大家对这门课的感受可能变成“学了,仿佛又没学”。这样的选修课,又有何意义?
准大学生们来到陌生城市、进入大学校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是挑战。提前熟悉大学生活、掌握生活技能确有必要,但这一任务可由家长和学生在暑假完成。比如,家长可让孩子先通过网络查找“如何乘坐地铁”“如何使用医保”“如何租房”等视频,再带领孩子在现实中预演。
当然,对于学生生活技能的短板,学校也不应袖手旁观。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们的生活技能。针对共性的生活技能短板,学校可通过组织讲座、利用官方网站或公众号等渠道提供指导。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齐超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