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家答不对自己的题,标准答案该“下课”了

来源:红网 作者:鲁慧星 编辑:汪敏星 2025-07-01 21:35:38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鲁慧星(云南财经大学)

“我的文章被出成阅读题目,而我并不会做”。近日,青年作家王彤乐发帖称,自己发表的一篇文章被选为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但试题中的一道选择题作者本人没有做对,另外三道偏主观的题,答得也不够全面。(6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类似现象并非孤例。此前,作家周国平就曾在媒体上披露,他做自己文章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得分差点不及格。作家做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题,看似荒诞,却暴露出语文教育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阅读考查的重心,是否偏离了阅读本身?

语文阅读理解的初衷,本是检验学生的文本理解与分析能力,可现实中,却异化为对固定解读套路的考核。命题者常常将个人解读强行植入文本,进行过度阐释。就像王彤乐遇到的题目,“三个‘穿过’展现西北戈壁独特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环境”这一选项,连作者本人都未曾想到,却成了标准答案——这种脱离创作语境的解读,实在荒谬。

追求标准答案,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考试评价的便利,便于阅卷打分、提高效率。然而,当这种便利走向极端,弊端就显现出来了:按得分点评判,命题者为求区分度设置“文字游戏”、曲解文本,让阅读理解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不再关注对文本的真实理解和情感共鸣,而是绞尽脑汁去揣摩出题人意图,把阅读变成了一场“猜谜大赛”。在这套标准答案体系下,学生训练出的并非真实的阅读能力,而是应试技巧。

打破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建阅读教学的价值坐标。语文教育的核心本应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感知能力,而非训练应试技巧。最近的高考语文试题已展现出开放性,鼓励考生从多个视角分析问题。但改革不能止步于高考,需要在更基础的教育阶段扎根。

语文阅读,本应是一场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对话。“语文阅读理解本身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妨多一些包容与弹性,让阅读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鲁慧星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83/1509156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