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华(华东师范大学)
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明确招收本科毕业生,这一“本升专”现象引发热议,不少人为此叫好。仔细了解发现,这一做法并非偶然,该校已连续多年如此,且人数和专业数逐年递增。人们不禁会问:这究竟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明智之举,还是一种教育资源错配的过度教育?
首先,从表面上来看,本科逆招专科已经违背了人们的传统认知。花费数年时间和大量精力获得本科学历后,又重新选择回到专科院校学习,似乎是一种“倒退”,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深入探究后会发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教育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既能动手又能创新”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科毕业生选择到专科院校学习,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是对就业市场的理性回应,是为了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增强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本升专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然而,本升专现象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教育资源错配的问题不容忽视。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当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到专科学技能,这意味着之前本科阶段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浪费。这也反映出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部分本科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仍然需要重新回炉学习掌握操作技能才能满足就业需求。
再看社会观念方面的诸多因素。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部分家长认为坐办公室才是高级工作,进工厂车间就低人一等。这种观念误导了学生的教育选择,导致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选择了所谓“热门”但缺乏实践技能的专业。当他们面临就业时,才发现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而很多职业技能的却能迅速上岗,不得不“拐回来”重新学习。这种现象说明,社会观念的转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升专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
面对本升专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反思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学历的提升。需要加强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让本科教育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减少学历泡沫的产生。同时,要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摒弃“学历至上”的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让技能人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本升专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综合素质的提升或是过度教育。它是社会发展、教育现状和就业市场等多种因素交织的产物。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一现象,通过改革教育体系、转变社会观念等方式,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上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陷入学历的怪圈,进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胡建华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