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一项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这一结果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质疑:生活常识为何需要大学课堂来传授?然而,现实中却总有毕业生因缺乏基本生活技能而频频“踩坑”的现象,这也恰恰证明了这类课程的必要性。大学开设生活常识课,不仅是对教育短板的弥补,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事实上,生活常识的缺失,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拦路虎”。从租房陷阱到劳动合同纠纷,从食品安全到人际矛盾,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背后,实则是年轻人面对复杂社会时的无力感。在课堂上解得了微积分,却算不清薪资结构;能背得下法律条文,却看不懂租房合同——这种“高学历低生活力”的割裂,暴露出了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生活常识课的意义,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掌握应对现实难题的基本能力。
反对者或许认为,生活常识可通过社交媒体或长辈经验习得。然而,网络信息碎片化难成体系,长辈经验也可能因时代变迁而失效。相比之下,高校的系统性教学会更具优势。以某校的《大学生生活指南》课为例,通过现场炖红烧肉、模拟政务办理等沉浸式教学,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这种“真刀真枪”的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远胜于“遇事临时抱佛脚”的零散学习。
从更深层次来看,生活常识课的开设是对教育功能的拓展。蔡元培校长曾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是塑造能独立应对生活的完整人格。当劳动课、体育课逐渐重回校园,生活常识课的加入恰是这一理念的延续。它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学术知识与生活技能并非对立,它们都是人生路上的依仗。好的教育,不仅要教会知识,还要传授本领、塑造人格、健全身心,一样也不能少。
当然,开设生活常识课,不能创造出又一门“水课”。生活常识课必须拒绝“水课”化,就需以问题为导向,各大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人士参与设计,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元形式,实现生动高效的教学。唯有将课堂与社会无缝衔接,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莫道常识非学问,生活技能护远航。”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大学教育更需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开设生活常识课,不是对高校资源的浪费,而是对教育短视的纠偏。当课堂的灯火与生活的烟火交相辉映,教育才能实现其最朴素的使命——为每一个年轻人照亮前行的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