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新闻学专业是不是被冤枉了?

来源:红网 作者:郑唐 编辑:吴海刚 2025-07-05 18:57:28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郑唐(宁德师范学院)

近些年来网上开始出现了一个词,“新闻学魅力时刻”,充满了讽刺与嘲讽的味道。新媒体时代下媒体行业转型升级,也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了岗位减少、就业竞争等问题。“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下,竞争激烈的就业大潮下,新闻学也被认作应当谨慎填报的“天坑”专业。每到高考出分后进入志愿填报阶段,也引得不少学子在填报新闻传播类专业时往往踌躇不定。调侃和祛魅之下,高校新闻学是否被冤枉?

笔者认为单因行业困局之弊而全盘否定学科前景,是不理性的。新闻本身毕竟是带领社会大众祛魅求真的工具,我们需要新闻,这是时代所向,而新闻专业教育是赋能新闻人才的重要之路。传媒的变革转型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也必然受到当时当地多种矛盾的影响,此非新闻学之过也。正如在评论区发出“魅力时刻”之问,我们在质疑媒体人能力的同时,既是在反思新闻人才培养之失,反过来也是在强调新闻学教育尤其是新闻专业主义之重要性。

所谓新闻学之弊病,多被提及的是理想与实践之“鸿沟”。笔者之所以称其冤,因为这并不是教学和实践之间的问题。许多人对新闻媒体的认识局限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说辞,而忽略了我们国家媒体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理论。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强调新闻要客观、真实、独立、自由,这与国内新闻学先驱黄远生强调的“四力”“四能”论并不冲突,并一直被新闻教材提及。因此,国内的新闻教育和应用,需要一代又一代新闻从业者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中西新闻理念差异当作国内新闻行业理论与实践无法逾越的“鸿沟”。

适应当下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闻应当发挥其作用。我们要明白,用户不喜欢什么样的新闻。如今新闻媒体行业选择人才,应当少一些曲高和寡式偏好,媒体如果只是捍卫着自己所处的小小社会的一隅,反而会招致大众对于精英主义叙事和“盆地意识”的厌倦和抵触;也要少一些人云亦云式的准入,使得新闻流于庸常,缺少价值和生命力。我们需要的正是温和而理性的人才,既有态度,也有温度。大学新闻课堂之所学所见,其内容也不乏理想、热爱与激情,即我们追求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式的内容,可见新闻教学从未放弃传达公平正义之意旨,理应得到社会大众和媒体行业的认可。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成为了“双面镜”,照向他人,也照向自己。当媒体从业者按照新闻框架来帮助大众建构某件事情的样貌时,记者的意图和媒体的行为逻辑也在被用户慢慢解读,成为能够被质疑和解构的,反过来讲是一种社会进步。让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出真知,使得前人在寻觅新闻时失足踩过的“坑”,被他们脚下的泥土填平,并使得不会再有后人陷入,使此“新闻”成“旧案”,这也是新闻学之为“学”的意义。

笔者在新闻学课堂上也经常看到行业中的“翻车”案例,作为局外人调侃之余,教师往往引导我们思考,从专业角度指出问题所在。大学四年的新闻学科学习实践让我明白,在各种怀疑论调引起的陷阱和副作用前,我们仍需要一个坚定的洪亮的声音带领我们前行,尽管它不完美,甚至也会犯错。不同于前者带来的慌乱、未知和无序,持着公信力的“火把”和社会公众一起接近真相,是新闻最大的“魅力”。我畅想着未来新闻学会变成一种通识课,人人懂媒介,人人有素养,人人可学,人人受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郑唐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7/151028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