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琴(云南财经大学)
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近日,河南十岁男孩牛牛(化名)趁奶奶熟睡时,偷偷拿走其手机进行多达40余次的游戏充值,累计金额近8000元!这些钱是奶奶辛苦卖菜攒下的血汗钱。奶奶含泪表示,这些钱全是自己辛苦卖菜攒下的血汗钱。事发后,牛牛家人已向游戏运营方提交退款申请,但遭拒绝。涉事公司工作人员要求提供未成年人操作充值的监控视频作为退款证明,并称“孩子玩游戏的视频只能证明孩子玩游戏”,不足以按未成年人充值办理退费。目前,家属的退款诉求已获相关部门受理,正在处理中。
当奶奶的血汗钱变成游戏里的虚拟道具,当家长的退款诉求被“需提供未成年人操作充值的监控”的要求挡在门外,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保护未成年人与规范企业责任之间,举证门槛是否成了一道不合理的鸿沟?
涉事公司要求“未成年人操作充值的监控视频”,看似是在强调证据的严谨性,实则忽略了现实情境的复杂性。对于多数普通家庭,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而言,24小时监控覆盖本就不现实,要求家长提供“充值瞬间”的视频,无异于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更值得商榷的是,公司将“孩子玩游戏的视频”与“未成年人充值”割裂开来看待,这种机械的举证逻辑,既无视了10岁儿童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前提,也回避了企业对未成年人消费应尽的审慎义务。
近年来,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相关部门早已明确“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依法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只享受用户充值带来的收益,却在退款环节把所有举证责任推给家长。从技术层面看,游戏登录记录、充值时间、IP地址等数据,本就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从责任层面讲,建立更灵活的退款审核机制,对明显超出未成年人认知能力的大额消费主动核实,才是企业应有的担当。
此次事件中,相关部门已受理家属诉求,让人看到一丝希望。但个案的解决远不够,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机制:一方面,应明确未成年人充值的举证责任分配,降低家长的举证成本;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游戏企业的监管,督促其完善未成年人身份认证、消费限额等事前防控措施。
每一分卖菜钱都浸透着汗水,每一次不合理的退款门槛都可能凉了人心。保护未成年人,不能让“举证难”成为挡箭牌,更不能让企业在利益与责任的天平上失衡。唯有企业守责、监管发力、机制兜底,才能让类似的痛心事件少一些,再少一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琴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