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刚开始说好工资每小时22元,结果一到工厂,立马说每小时只给13元。我说我不想干了,中介直接扣下了我的身份证。”来自广西南宁的准大学生陈洋打暑期工时遭遇了这样一幕。陈洋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很多高中毕业生秉持着积累社会经验、赚点零花钱的想法,涌入暑期劳务市场。然而有不少人却掉入了求职陷阱。(7月5日 《法治日报》)
不少怀揣期待的学生,在求职暑假工的路上频频踩坑:薪资克扣、虚假招聘、强制加班,甚至被扣押证件、收取不合理费用。这些乱象,使得本该充满成长意义的暑期实践,在部分无良商家眼中,异化为可以肆意盘剥的“廉价的午餐”。对涉世未深的学生而言,暑期工本应是接触社会、锤炼能力的宝贵一课。然而,招工市场乱象却将其扭曲为一场“社会毒打”。
一些中介机构与用工单位合谋,以高薪承诺为诱饵,行压低薪资、延长工时之实。学生们社会经验匮乏,维权意识薄弱,面对不公往往茫然无措,不仅经济利益受损,更可能因权益被践踏而产生心理阴影,动摇对社会公平的信任基础。
暑期工沦为“廉价午餐”的根源,在于法律保障的模糊与监管执行的乏力。一方面,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对“暑期工”这类短期、灵活用工形式界定不清,缺乏针对性的权益保障细则。其身份常游走于“劳动者”与“实习生”之间,导致部分用工方有恃无恐地钻法律空子。另一方面,劳动监察、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劳务中介和短期用工企业的常态化监督不足,对虚假招聘、恶意欠薪等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过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加之信息严重不对称,学生难以获取真实、透明的用工信息,议价能力极弱,常被迫接受不平等条款。
终结暑期工“廉价午餐”的困境,亟需制度补强与协同治理。首先,立法层面应尽快厘清“暑期工”的法律属性,制定专门性保护规定或司法解释。核心是明确其应享有的基本劳动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合理的最低时薪标准、严格的工作时长限制、安全的工作环境保障以及清晰的工资支付规则,彻底填补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其次,涉及的监管部门需形成合力,将暑期用工密集行业纳入重点监管范围。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克扣拖欠工资、违法加班、扣押证件等行为。必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让失信企业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建立便捷高效的举报投诉和争议快速处理“绿色通道”,确保学生维权“有门、有路、有效”。
每一位选择暑期工的学生,都怀揣着对成长的渴望和对社会的信任。他们的劳动,理应获得尊重与公平的回报。别让“廉价的午餐”成为他们踏入社会的第一课。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