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实(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贵州一公司招聘要求求职者先做550道题的MBTI测试,还拒录“E人”(外向型人格 )引发广泛热议。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企业招聘本应聚焦专业能力与岗位适配,可此事件却凸显出招聘标准的跑偏,也让我们反思:招聘时,到底该以何为重?
MBTI测试只应是辅助参考,绝非“一票否决”的硬指标。虽然MBTI测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格特点,辅助企业初步了解求职者性格倾向。比如某些需要高度专注、独立作业的岗位,偏内向的人格或许更易适应;而对外沟通频繁的岗位,外向型人格可能有天然优势。但企业招聘的核心应是选拔能为岗位创造价值、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而非单纯依据性格标签筛选。
MBTI测试本身存在不小的局限性。它基于人格类型分类,可人的性格复杂多面,会随环境、经历动态变化,一次测试结果很难精准、全面概括一个人的工作适配性,而且不同岗位对性格的需求并非绝对。以拒录“E人”为例,外向者在团队协作中能活跃氛围、拓展资源,若企业因MBTI就将其拒之门外,极可能错过有潜力、有能力的人才进而导致岗位失去多元活力。
招聘的本质是“人岗匹配”,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岗位履职的基础。一家企业要发展,靠的是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推进业务开展的能力。比如技术岗,需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攻克难题;营销岗,要懂市场、会策略、能沟通的专业素养。若舍本逐末,把性格测试结果当“筛选器”,即便招到性格“适配”的人却缺乏岗位所需专业能力,最终也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甚至影响团队效率与业务推进。
这种过度依赖MBTI的招聘,还可能涉嫌就业歧视。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劳动者。以性格测试结果拒录特定群体,既违背公平就业原则,也会加剧就业市场的焦虑与不合理竞争进而破坏就业生态。
企业招聘应重拾理性,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核心考量。可通过专业笔试、实操考核、案例模拟等方式,检验求职者的真实能力;性格测试若要用,也只应该是辅助补充用于了解员工潜在特质,以便后续人才培养、团队融合,而非前置为“筛选门槛”。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规范以遏制这类不合理招聘行为,保障求职者公平就业权利。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招聘则是引入人才的“第一扇门”。别让性格测试的“标签”,挡住了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唯有聚焦专业、重拾理性,企业才能招到适配人才,就业市场才能更公平、更有活力地让每个求职者都能凭本事“敲门”,用专业“进门”,共同奔赴职业发展的广阔天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戚实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