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招聘拒录“E人”,性格标签不该成为就业新门槛

来源:红网 作者:谢书灿 编辑:刘经纶 2025-07-07 16:23:56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谢书灿(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贵州一公司在招聘中要求求职者先进行550道题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并将“E(外向)人肯定不要”作为硬性审核标准,以“E人跳槽率高”为由将外向性格的求职者拒之门外。该事件一经曝光,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纷纷质疑,这是否构成了就业新歧视?(7月6日 上游新闻)

随着MBTI测试在年轻人中的火爆“出圈”,其从一种娱乐化的性格测试工具,逐渐渗透到职场领域,成为部分企业招聘的参考标准。从金融咨询岗位要求“J人优先”,到技术岗排斥“P人”,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MBTI测试,为不同岗位筛选所谓“合适性格”的人才。但这种看似“精准”的筛选方式,真的科学合理吗?

MBTI测试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通过四个维度将人格划分为16种类型。然而在学术领域,MBTI的信度(稳定性)和效度(预测性)一直饱受争议。它属于“类型论”工具,将复杂的人类性格简单分为固定类型,而现代心理学更倾向用“特质论”来全面、动态地评估个体。此外,MBTI测试结果容易失真,求职者可以通过“应试技巧”伪装性格,以迎合企业的期待。更重要的是,人格特质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环境和个人经历而改变,一次测试结果无法代表一个人的长期性格特征和工作表现。

从法律角度看,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禁止基于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歧视,但未直接提及性格歧视。不过,法律条文中的“等”字,为司法实践预留了解释空间。若企业无法证明性格测试与岗位需求的关联性,单纯以性格类型拒录求职者,可能构成隐性就业歧视。这不仅侵犯了求职者平等就业的权利,也违背了就业市场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企业为了降低招聘成本、提高人岗匹配度,试图寻找更高效的筛选方式可以理解。但将MBTI测试结果作为招聘的绝对标准,显然是将复杂的人才评估简单化、片面化。衡量一名求职者是否适合岗位,关键应是其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而非简单的性格标签。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可能在技术岗位上也能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脱颖而出;而性格内向的人,也不一定能在销售岗位上就毫无建树。

企业偏好特定性格类型,往往基于“降低管理成本”的考量,如认为销售岗倾向需要E人,技术岗偏好I人。但这种假设存在诸多漏洞。测试结果的失真性、性格的动态变化性,以及岗位需求的模糊界定,都让MBTI测试难以成为精准预测工作表现的可靠工具。用刻板的性格标签去评判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稳定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可能会让企业错失许多优秀人才。

性格测试不应成为招聘的门槛,而应是入职后帮助企业了解员工、优化管理的辅助工具。企业在招聘时,不妨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全面考察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建立更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估体系,而非仅凭一份测试结果就将人拒之门外。

对于求职者来说,遭遇此类就业歧视时,应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规范企业招聘行为,避免就业歧视现象的滋生蔓延。

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平就业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别让性格标签成为就业新门槛,让每个求职者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凭借自身能力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谢书灿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9/151057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