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零差评”沦为谎言,如何买到“真商品”

来源:红网 作者:施乐乐 编辑:汪敏星 2025-07-07 21:10:52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施乐乐(喀什大学)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的《财经调查》栏目将镜头对准网络消费乱象,曝光了 “零差评”背后令人咋舌的黑色产业链,引发大众对网络消费环境的深度反思。当“零差评”沦为商家精心炮制的虚假幻象,其侵蚀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动摇了网络消费市场的诚信根基。

据报道,记者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上搜索“刷单”“控评”“水军”等关键词时,各大平台均出现了明确的提醒和警告。但这并未阻挡不法之徒的脚步。他们利用暗语,如“鱼塘”“S蛋”等,如同隐秘接头的暗号,在平台的监管缝隙中肆意穿梭。网络水军机构借此招募大量水军,为商家编织虚假好评的外衣。水军依据中介提供的模板化图文,炮制出一条条诸如“质量超好,后悔没早买”的诱导性评论,即便他们自己根本未曾使用过相关商品。

商家与水军联手,造假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为规避电商平台算法监测,有的商家通过改价刷单,让消费者看似以极低价格购入高价商品,实则是商家在背后“暗箱操作”,支付佣金后收获虚假好评;有的则利用虚假物流信息,即便未真实发货,商品物流状态也能实时更新,伪装成一笔笔真实交易。更有甚者,针对出现负面评价的品牌,水军们开启“洗白”模式,由中介牵头、编辑策划、水军配合,上演一出出虚假“好评剧”,操控消费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让“零差评”“高分店铺”成为误导消费者的陷阱。

“零差评”造假产业链肆虐,危害不容小觑。对消费者而言,本来希望通过网络评价筛选优质商品与服务,如今却被虚假好评迷惑,频频上当受骗,花冤枉钱不说,还可能因商品质量问题威胁到自身健康与安全。对诚信经营的商家而言,在“零差评”的虚假竞争环境下,自身努力被埋没,产品与服务优势难以凸显,不得不卷入刷单漩涡,或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而网络平台作为交易的重要载体,若任由虚假评价泛滥,平台公信力将大打折扣,长期发展必然受阻。

要彻底斩断“零差评”背后的黑色利益链,需多方协同发力。网络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交易数据、评价内容的监测分析,及时识别异常订单与评价,对刷单、控评行为精准打击;同时,不断优化算法,提高对暗语等隐蔽行为的识别能力,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对参与造假的商家、中介机构以及水军,依法依规严惩不贷,大幅提高违法成本。消费者自身也应增强防范意识,学会甄别虚假评价,多关注差评内容,不盲目跟风购买“零差评”商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平台与监管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真实评价才是消费指南。在网络消费已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还原真实、公正的网络评价环境,让“零差评”回归品质与服务的真实体现,是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网络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守护网络消费空间,才能让网购重新成为便捷、放心的购物方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施乐乐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9/1510716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