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9月16日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1号修改单将正式施行。新规明确规定,生产灭菌乳只能以生乳为原料,不再允许使用复原乳;使用复原乳生产的乳品不得标注“纯牛(羊)奶”或“纯牛(羊)乳”,将作为调制乳管理。(8月17日 《扬子晚报》)
这一变革不仅是对牛奶品质的重新定义,更关乎消费者的切身权益。然而,想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百姓,仅靠规范包装标识远远不够——唯有从源头把控生产环节,才能让每一瓶纯牛奶都名副其实。
复原乳作为奶粉还原产物,在反复高温加工中,活性钙、乳铁蛋白等珍贵营养大量流失,口感与营养价值均大打折扣。新规的出台,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品质强心针”。目前多数主流品牌已提前行动,将“生牛乳”作为唯一原料标注,为新规落地铺平道路。
然而,仅靠“撕掉复原乳标签”远非终点。要让品质升级成为行业常态,企业需在三大环节持续发力:其一,奶源把控是根基。要建立优质牧场合作机制,确保生牛乳新鲜度与营养指标达标;其二,生产工艺是关键。要优化杀菌、灌装流程,最大限度保留牛奶天然风味与活性物质;其三,质量检测是保障。要构建全链条品控体系,让消费者真切感受品质飞跃。
只有织密监管网络,才能让违规无所遁形。政策生命力在于执行。新规实施后,监管部门需构建无死角监督体系:要强化源头管控,开展牧场到工厂全链条巡查,杜绝“打擦边球”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违规使用复原乳的企业施以重罚,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要激活社会监督,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全民参与监督;要推动行业自律,引导协会制定规范标准,开展企业互查互评。
只有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三力合一,才能筑牢新规落地的铜墙铁壁。此外,新规之下,纯牛奶市场更趋纯净,但消费者仍需掌握辨别能力。需要通过媒体、行业协会等渠道,解析调制乳、灭菌乳等品类差异;需要鼓励企业在包装标注奶源地、奶牛品种、生产工艺等核心信息;需要制作选购指南,教消费者辨识产品标准。当消费者能轻松辨别牛奶品质,优质产品自会在市场脱颖而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向循环。
从“允许添加”到“全面禁用”,纯牛奶告别复原乳标志着行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但要让这场牛奶品质革命真正惠及民生,需要企业以匠心守住品质生命线,监管部门以铁腕筑牢规则防火墙,社会各界以共识培育健康消费生态。唯此,纯牛奶方能成为品质与健康的真正代名词,让消费者饮得明白、喝得安心。
纯牛奶全面禁用复原乳,管好“瓶子”更要管好“厂子”,别搞成纯牛奶包装上“少了三个字”,沦为了“包装上的文字游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