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睿(黑龙江大学)
8月17日,广东深圳两名游客在台风天气下擅自进入危险区登山,救援队苦寻12小时找回。深圳依法对两人开出全国首张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每人罚款5000元。(8月18日 大象新闻)
台风“韦帕”蓝色预警高挂,两名游客却执意“顶风作案”,12小时救援后各领5000元罚单。但这张“全国首张自然灾害罚单”不应成为句号,而应拉开惩戒常态化组合拳的序幕——罚款之外,还需缴纳救援成本;再犯者,直接拉入“黑名单”。
这张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以明确的法规依据、具体的行为界定和5000元罚款金额,清楚地回答了长久以来公众的疑问:非法穿越、违规探险此类事件到底该不该罚、罚多少合理等问题。并且,作为“首张罚单”对同类事件具有示范意义,它以法规的形式和具体罚款数额,让规则从抽象的条文变成了可感知、可执行的标准。另外,在这起事件中,两名游客无视台风天的禁令和警告,擅自闯入的行为已突破安全底线,5000元罚单正是对这种“明知故犯”的直接惩戒。这种基础罚款不仅是对个体违规行为的惩戒,更标志着对危险区域擅自闯入行为的惩戒从个案处理向常态治理的转变,为后续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然而,单靠罚款远不足以遏制“顶风作案”的顽疾。此次救援投入的12小时高强度救援,背后是公共应急力量的巨大投入与救援人员面临的生命风险。如果这笔因个人任性产生的高昂成本继续由公共财政或公益力量承担,无疑是对社会关切的践踏。正如今年2月,鳌太线八万元救援费引发公众“叫好声”一片:“救援应该收费,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因此,在基础罚款之外,应当构建救援成本追偿机制。这不是对违规者双重惩罚,而是践行“责任自负”原则的公平体现,让消耗的救援人力、物资及风险成本,回归到责任源头。明确划分违法行为引发的行政罚款与救援费用的追偿,既能补偿公共资源的消耗,又能让潜在的违规者在行动前理性权衡。
近年来,此类事件屡见不鲜,我们更需警惕的是屡罚屡犯的“惯犯”。对恶性违规者或造成严重后果者,经济处罚的威慑作用可能有限。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使用更强硬手段来推动非法穿越、违规探险等事件惩戒的常态化。比如说,对于明知故犯、多次违规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我们可以通过文旅、林业及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采取一定期限内禁止进入相关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的措施。甚至可以借鉴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做法,利用电子大屏滚动播放游客刻划长城的违法行为,让“黑名单”成为悬在任性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每一次的“顶风作案”都与明确的代价挂钩,才能打破如今“违规成本低、救援代价高”的失衡局面,倒逼人们在冒险面前多一份清醒的思考。
今天,我们为深圳的首张罚单鼓掌;明天,我们要让这张罚单成为无人敢越的红线。从今年年初的鳌太线、可可西里违规穿越等事件,到如今台风天的首张罚单,一系列案例正在共同勾勒出敬畏自然者受保护,挑战底线者受惩戒的社会共识。在当下,只有让这种惩戒从“首例”走向“常态”,才能真正守护好生命安全与公共利益的双重防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崔睿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