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生创业补贴被“代办”:谁在钻政策空子?

来源:红网 作者:黄鹤权 编辑:汪敏星 2025-08-19 16:41:08
时刻新闻
—分享—

□黄鹤权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期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补贴代办领域乱象丛生。一些中介以“全程代办”“快速到账”为诱饵,瞄准急于创业或寻求额外收入的大学生,声称只需支付数百到数千元“服务费”,就能帮忙申请到数万元的创业补贴。然而,这些所谓的“代办服务”大多是精心设计的陷阱:有的收取费用后便失联,有的伪造材料虚假申报被查后让学生背锅,还有的以“打点关系”为由层层加码收费。不少大学生不仅没拿到补贴,反而陷入经济损失或信用危机,所谓“钱从天降”的机遇,实则是坑人的骗局。

大学生创业补贴本是激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暖心政策。近年来,为缓解就业压力、激发市场活力,各地纷纷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补贴金额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涵盖场地租赁、项目孵化、社保缴纳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的初衷,是为缺乏资金和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他们降低创业门槛、化解初期风险。但政策红利却被不法分子盯上,通过钻政策空子、利用信息差设局骗钱,不仅让学生权益受损,更扰乱了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辜负了政策善意。

代办乱象滋生,与信息不对称和审核漏洞密切相关。对大学生而言,各地创业补贴政策分散在不同部门,申请条件、流程、所需材料等信息不够集中透明,部分学生因嫌麻烦或对政策不熟悉,便寄希望于“代办中介”。而一些不法中介正是利用这种信息差,一边夸大补贴数额、简化申请难度,诱骗学生付费;一边通过伪造租赁合同、虚构创业项目等手段虚假申报,甚至冒用学生身份信息套取补贴。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中介与地方基层审核人员勾结,通过“材料包装”“暗箱操作”蒙混过关,形成黑色产业链。

监管的滞后和惩戒力度不足,也让骗子有恃无恐。目前,针对创业补贴代办诈骗的打击多停留在个案处理,缺乏系统性的监管机制。由于一些大学生维权意识较弱,不少人在受骗后因怕麻烦或担心影响征信而选择沉默,导致骗子难以被追责。即便被查处,多数情况也只是退还部分费用或给予行政处罚,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这种“违法成本低、收益高”的现状,使得代办诈骗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换个马甲再开张”的恶性循环。

要铲除创业补贴代办乱象,需要从信息公开、审核监管、惩戒维权三个维度发力。首先,应打通政策信息壁垒,通过高校就业网、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集中公开各地创业补贴的申请条件、流程、联系方式等,让政策“看得见、摸得着”。高校也应加强创业政策解读培训,引导学生通过正规渠道申请,提高对诈骗的辨别能力。其次,要强化审核把关,引入大数据核验技术,对申请材料中的企业注册信息、经营场所、纳税记录等进行交叉验证,压缩虚假申报空间;对审核环节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责,切断利益输送链条。

最后,需加大对代办诈骗的打击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涉案中介和个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警示效应;同时畅通维权渠道,为受骗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

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创业补贴政策的初心不容亵渎。那些盯着补贴款的骗子,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更透支了政策的公信力。唯有多方协同筑牢防护网,让政策红利真正流向需要的创业者,让骗子无机可乘,才能让大学生创业之路走得更稳、更顺,让每一份创业热情都得到应有的呵护与支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鹤权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3/1521162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