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实(云南财经大学)
在四川宜宾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当地一家名为“蜜雪冰橙”的店铺因疑似山寨抄袭“蜜雪冰城”而引发广泛热议,经市场监管部门执法,已责令店家整改停业。由此不难看出,山寨店妄图模仿大品牌“赚快钱”的本质是违法侵权,而网友的积极举报展现出当今消费者法律意识的提升带来的监督力量,不仅叫停了这场“抄袭闹剧”,更让这些“李鬼”生意无处遁形。
山寨门店“蜜雪冰橙”的出现,是对知识产权的公然侵犯。正主“蜜雪冰城”作为知名连锁品牌,其品牌名称、标识等经过长期的市场耕耘,已然形成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根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该门店未经授权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近似、易导致混淆的标识开展经营,实属商标侵权行为。“蜜雪冰橙”刻意擦边抄袭“蜜雪冰城”的名称,试图借助后者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市场美誉度“搭便车”,这种行为不仅消费了消费者的信任,更是对相关法律的漠视。但偏远地区并非法外之地,当山寨经营者企图利用信息差、监管覆盖难度在偏远地区钻空子时,监管部门迅速介入并责令整改便是对消费者监督行为的有力回应。这让法律的威慑力不再局限于条文,而是通过公众的参与真正渗透到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哪里都不能成为山寨的行为的“法外之地”。
山寨经营是对公众信任的肆意消费。“蜜雪冰城”能在市场立足,靠的是多年来稳定的产品质量、实惠的价格以及积累的品牌口碑,消费者走进正牌门店是基于对该品牌的信任。而“蜜雪冰橙”这类山寨店以抄袭模仿的方式蹭流量并谋取快钱,一旦消费者误判进入消费,若遇到产品质量差、卫生没保障等情况,首先受损的是便自身权益,进而使其对“蜜雪冰城”乃至整个行业产生一系列负面印象。如此循环将导致恶性循环的扩张:正规品牌花心思做创新,却被山寨店抄袭分走客流,而消费者面对一次次的误认只会逐渐对行业失去信任。
值得欣慰的是,此次“蜜雪冰橙”事件的曝光源于群众的自主监督和联合抵制。网友凭借对“蜜雪冰城”品牌的熟悉,敏锐察觉一字之差并敢于发声,这背后是消费者法律意识的显著提升。曾经面对山寨货,不少人可能因不知法、嫌麻烦等因素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如今,网友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主动成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这般较真的背后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和对公平竞争规则的认同。消费者不愿被欺骗,合法经营者不想被侵权,所以看到抄袭行为时,大家才会主动站出积极举报,这种来自社会的监督力量显然比单纯的行政监管更具穿透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明白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性,懂得运用自身力量监督、举报身边的不法行为,要让那些山寨经营者明白,无论藏在多么偏僻的角落都会被群众的眼睛发现。
“蜜雪冰橙”被责令整改,是消费者参与协同抵制山寨的一次成功实践,但这仅仅只是开始。随着社会法律意识持续增进,将会有更多人成为市场秩序的守护者。未来,无论是在繁华都市的商业街区,还是偏远地区的街头巷尾,只要有山寨经营的“苗头”,就可能被消费者敏锐捕捉并举报。而监管部门也需乘势而上并提升执法效率与精准度,对山寨经营保持“零容忍”。同时,企业自身也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动维权,与社会、监管部门形成坚实合力。
抵制山寨经营,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市场企业、监管力量与社会公众共同编织的防护网。从“蜜雪冰橙”事件中消费者自发举报的行动,到监管部门及时介入的执法,再到社会舆论对山寨行为的集体谴责,这些都在印证一个趋势:当消费者的法律意识成为市场监督的“毛细血管”,当制度执行的刚性持续增强,当品牌维权的主动性不断提升,山寨经营赖以生存的灰色空间必然被压缩。那些试图通过抄袭蹭流量、消费公众信任的“赚快钱”模式终将在越来越完善的市场规则与越来越觉醒的社会监督中失去立足之地。
每一次对山寨行为的抵制都是在为合法经营的企业撑腰,为诚信消费的环境筑牢基础。那些剑走偏锋的山寨者应当明白,蜜雪冰城和蜜雪冰橙,差的不止是一个字,违规抄袭注定是一条走不通的绝路。良性健康的消费环境应当是让创新者有动力,让守法者有底气,让消费者有信心,用共治的温度捂热每一份诚信应得的保障,兑现每一份消费应享的回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戚实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