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靈(上海交通大学)
据顶端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大连科技学院全员停发工资,开学面临停摆”,引发关注。校方回应称工资已补发,但公开信息显示,其账户已被法院冻结,被执行总金额超2.3亿元,而其背后的投资方更是官司缠身,历史被执行金额累计高达35亿元。这起事件绝非简单的劳务纠纷,其背后是民办高校在资本逐利与教育初心之间的失衡。
剖析该案的财务问题,其直接导火索是一起多年前的贷款担保纠纷致使学校账户被冻结。然而,根源在于民办学校与投资方之间模糊的财务边界。据天眼查数据,学校投资方“大连阳光世纪教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深陷数十亿债务纠纷,其因金融借款、债权转让等纠纷被限制高消费,记录多达22条。学校的学费收入本应专款专用,但存在被挪用至关联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或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最终因担保连带责任而反噬自身。这种潜在的资金混同操作,掏空了学校赖以运行的“里子”,使其面临严峻的经营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深陷财务泥潭,该校2025年招生却宣称“录取规模创历史新高”。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危机:一方面,高昂的学费(本科专业每年2.6万-2.8万元)可能是维持现金流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负面新闻的持续发酵可能对未来招生造成潜在影响。如果财务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未来招生可能面临较大压力。
这一现象的背后,实质上是许多民办高校的“身份焦虑”。既想复制公办大学的路径,又缺乏清晰定位,最终陷入“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竞争。为了维持“高速发展”的形象,持续吸引生源,一些学校不惜重金投入校园基建、设备采购等“面子工程”,却在教师工资、债务清偿等关键环节左支右绌。如果连教师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教学投入的足额保障与教育质量的稳定提升便更无从谈起。而教育质量的滑坡,最终承受代价的,是付出高额学费的学生和家庭。
正因为如此,民办教育领域的监管绝不能“放水养鱼”。相关部门应真正发挥“哨兵”作用,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对高负债学校进行重点监控,防止资金链突然断裂。同时,要引导学校改变“重规模、轻质量”的评价标准,推动民办高校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拼数量转向拼特色。此外,要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让学生、家长和社会能够清楚了解学校的实际运营状况,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与选择权利。
大连科技学院事件真正拷问的,并非“能否盈利”,而是“凭什么盈利”。笔者并不反对学校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获得合理回报,真正反对的是,某些学校打着教育的旗号,一边收取高昂学费,一边却用濒临断裂的资金链,向学生兑现一张难以保障未来的支票。教育的价值,从不取决于账本上的盈亏,而取决于它能否为学生铺就一条通往更好生活的道路。若能做到这一点,盈利便是对其成功的奖赏;若不能,那么即便“用爱发电”,也只是在浪费学生的青春与社会资源。
因此,民办高校的出路不在于“不逐利”,而在于必须通过“办好学”来“挣到钱”,这才是唯一健康且可持续的逻辑。只有坚守教学质量、保障教师权益、强化学科特色,真正做到“厚德载物,诚信办学”,才能赢得长久信任。唯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摆脱“山寨”“营利”的标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真正有价值、有担当的一部分。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靈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