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锁刺客”横行,应急服务不该“趁人之危”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吴海刚 2025-08-27 15:37:48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李娜(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在上海市普陀区独居的女生小慧(化名),在某线上平台下单页面显示25元开锁换锁服务后,两名开锁师傅以无法破解为由,将小慧家的门锁强行拆除,随后安装高价新锁,并向小慧索取费用2410元。女子据理力争,然而两名师傅却表示标价为25元起,此为“明码标价”。面对坚持不肯退让的两名男子,女子感到十分不安。几经沟通之后,她最终以微信转账的方式支付了1800元。(8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这起“开锁刺客”事件,很快引发广泛共鸣。许多人不仅表达愤慨,更纷纷分享自己遭遇类似价格陷阱的经历。这背后,是应急场景下消费权力的失衡、平台监管的异化、行业规范的空心化,更是民生服务在市场化浪潮中逐渐模糊的公益边界。

应急场景下的权力倒置,是乱象滋生的土壤。开锁服务不同于普通消费,它关联着消费者的基本居住安全与应急需求。深夜被锁门外,独居者面对的不仅是进不了家的困境,还有对陌生环境、陌生人员的安全感焦虑。这种必须解决的刚性需求,让消费者天然处于弱势地位。商家清楚,无论价格多高,消费者为了摆脱应急困境,大概率会选择妥协。小慧最终支付1800元,并非认可价格合理,而是在凌晨1点的疲惫与不安中,被迫接受这种不对等的交易。当“能否进门”的决定权握在服务提供者手中时,消费者从服务购买者沦为被动接受者,公平交易权被应急需求彻底架空。但凡涉及“应急”二字,消费者的议价能力都会大幅削弱,而部分商家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将便民服务变成了趁人之危的盈利工具。

值得深思的是,此类事件为何频频发生,又为何总能得逞?平台监管的形式化免责,为乱象提供了庇护。涉事商家声称价格已在图文详情页标注某某元起,看似符合明码标价的要求,实则是利用平台规则漏洞进行的变相欺诈。平台作为连接消费者与商家的核心纽带,本应承担起审核、监管的主体责任,但现实中,不少平台将明码标价的义务简单转嫁为商家的自我声明,对某某元起这类模糊表述视而不见。平台将流量优先置于用户权益之上,只要能带来订单,便对商家的隐性套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并非简单的价格纠纷,而是对“宰客乱象”的纵容。它既来自于商家对法律与商业伦理的无视,也来自于平台对审核与监管责任的逃避,更来自于公共服务与市场保障之间未能有效衔接的漏洞。即便消费者事后投诉,往往也只能获得部分退款,而商家欺诈成本极低,事后仍可换马甲继续经营。如果治理只停留在退费了事,而不从根源斩断这条宰客链,那么开锁刺客绝不会自动消失。

要真正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跳出个案思维,进行系统性回应。首先,平台不能再以中介自居而推卸责任。作为服务的聚合者和信息的提供者,平台必须承担起对入驻商户的资质审核、价格明示、交易监控与事后追责的全链条管理。特别是对锁具这类涉及人身安全与服务紧急性的行业,更应建立高于一般标准的准入机制与服务规范,防止交易脱离平台监管、线下随意加价。

其次,监管须向前一步、主动作为。对于频繁被投诉或明显存在欺诈行为的商户,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形成威慑。同时,有必要推动开锁等行业建立清晰、统一的收费标准与服务规范,杜绝模糊报价和价格陷阱。

而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边界亟待重新厘清。诸如开锁、维修、管道疏通等应急服务,虽由市场提供,却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它们直接关系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安全与城市的基本秩序维护。因此,政府应当以适当方式将其纳入公共服务监管的大框架下,引导行业建立自律标准,支持诚信企业做优做强,而非任由其在灰色地带无序竞争。

此次的开锁事件其实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一次考验。我们不能总等到消费者权益受损、社会信任被侵蚀之后才采取行动。唯有通过平台尽责、监管发力、公众自觉、制度保障所形成的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宰客链生存的土壤,让便民服务真正回归其安全、透明、可信的本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娜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1/152312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